中評社北京12月23日電/據人民網報道,還記得兩年前的盛夏,在北京什刹海附近一座四合院內,記者見到了年過百歲的蘇菲老人。這裡,也是她與丈夫、原中國衛生部顧問馬海德曾經共同生活的地方。在老人的娓娓訴說中,伴隨著屋內陳設的老照片,一個個場景浮現眼前:抗日戰爭烽火中的崢嶸歲月,一名外國醫生投身中國革命的堅定選擇,夫妻二人在艱難時光中的相知相守。還記得蘇菲老人說,如今有幸見證國家越來越強大,馬海德掛念的麻風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人民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這都是馬海德最希望看到的。
老一輩國際友人的親屬們表示,父輩當初作出的投身中國革命事業、與中國共產黨并肩戰鬥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堅守國際主義精神,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友好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在中國革命的艱難時刻,馬海德、白求恩、柯棣華、埃德加·斯諾、愛潑斯坦、艾黎、林邁可等一大批國際友人,在中國共產黨正義事業的感召下,不遠萬裡來到中國。他們有的不懼槍林彈雨,在戰場前綫救死扶傷;有的用筆和鏡頭記錄中國軍民的抗戰歷程,讓世界得以了解中國革命及其世界意義;有的開展經濟救亡運動,為中國培訓大批技術人才……
斯諾在《複始之旅》中曾寫道:“我和紅軍相處的四個月,是一段極為令人振奮的經歷。我在那裡遇到的人們似乎是我所知道的最自由最幸福的中國人。在那些獻身於他們認為完全正義事業的人們身上,我強烈感受到了充滿活力的希望、熱情和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
正是因為具有斯諾所寫到的那種“力量”,在百年歷史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書寫了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中國歷史性地擺脫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