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EP的生效意味著亞洲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亞洲經貿合作機制內涵,其帶來的巨大貿易創造效應和更高社會福利水平,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新機遇。
|
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電/亞洲是當今全球生產網絡中最具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但全球價值鏈重構、逆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給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帶來不利影響。《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署和生效有助於亞洲經濟體進一步提升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促進形成區域一體化市場,也為後疫情時代亞洲區域經濟合作提供了強大動力。RCEP成員國要充分利用制度紅利,推進區域價值鏈深度融合,為區域和全球經貿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全球價值鏈調整進程加快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沈銘輝、李天國執筆文章介紹,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浪潮推動世界經濟高速增長,這種局面一直持續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此後,全球價值鏈重塑趨勢開始顯現。一方面,與金融危機前相比,全球價值鏈增長放緩。全球價值鏈鏈長有所縮短,特別是複雜價值鏈中間產品生產跨境次數下降,部分價值鏈環節回流國內。另一方面,全球價值鏈區域化趨勢增強,表現為價值鏈越來越在地理上集中於最終消費市場。究其原因,除自動化、人工智能、物聯網、3D打印等新興技術使得勞動力成本優勢的重要性有所降低,進而影響部分產業轉移的速度和方向外,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提升,客觀上也縮短了價值鏈。不可忽視的是,近年來部分發達國家國內民族主義盛行,美歐等國採用歧視性產業政策或以安全為由鼓勵產業回流,嚴重影響了以市場化分工為基礎的全球價值鏈布局。與此同時,跨國公司投資布局決策也從效率優先轉向效率與安全並重,不得不考慮以近岸外包、分散布局等方式降低供應鏈風險。伴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垂直化分工協作模式開始瓦解,價值鏈上的生產供應環節出現全球性調整和重塑。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了全球價值鏈調整進程。由於疫情反復,大量勞動力無法投入到企業正常生產活動,大部分行業生產規模嚴重萎縮,服務供給急劇下滑,影響了各國社會總產出。疫情全球蔓延削弱了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世界經濟面臨巨大不確定性。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條件下,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停滯都能引起系列連鎖反應,逐步波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疫情帶來的衝擊不僅涉及生產供給端,也波及社會需求端。就業人數下滑和生產端萎縮導致社會收入水平下降,大多數產業和產品需求遭受不同程度衝擊,對全球價值鏈帶來重大影響。
各國為應對疫情而採取的封鎖措施客觀上阻礙了地區之間貨物、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流動,對全球價值鏈造成較大影響。受疫情影響,部分國家和地區出現產業鏈和供應鏈斷裂現象,不僅推高了生產成本,也大幅降低了生產效率。如何規避產業鏈和供應鏈風險成為各國政府和企業關注的重大議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以安全為由,重新評估本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產業鏈,開始對高科技等重要產業作出相應調整,推動部分產業鏈回流,並實施以“再工業化”為主要特徵的世界經濟再平衡戰略。
儘管經濟全球化受到阻礙,但亞洲區域經濟合作腳步並沒有因此而停歇。2022年1月正式生效的RCEP為充滿衝突、問題和挑戰的世界經濟帶來了發展契機。RCEP進一步加深亞洲經濟體之間的經濟鏈接,有力提振了亞洲區域貿易與投資信心,進一步強化了區域內部產業鏈與供應鏈韌性,為構建區域內部統一市場和實現全球繁榮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RCEP重在改善區域綜合發展環境
文章分析,在現有國際經貿治理體系越來越難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背景下,亞洲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性框架來推動區域經貿合作。2011年2月,第十八次東盟經濟部長會議通過了組建RCEP的草案,其目標是構建一個涵蓋16個國家的全面、高質量、互惠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2012年11月,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16國領導人共同發布《啟動RCEP談判的聯合聲明》,並於2013年5月正式啟動RCEP談判。在談判過程中,印度對市場開放比較消極,於2019年11月宣布暫緩加入。2020年11月,經過31輪談判,15個成員國最終達成協議,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貿易組織正式形成。
儘管成員國在經濟體制、發展水平、規模體量等方面差異巨大,RCEP在多樣性與高標準之間找到平衡,用靈活的方式處理了不同利益訴求,體現出全面性、先進性和包容性。首先,RCEP涵蓋領域全面。其正文章節既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傳統領域的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相關開放承諾,也包括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採購等大量涉及邊境後議題的貿易新規則。其次,RCEP探索一系列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知識產權方面,共83個條款,不僅包括商標、專利、著作權等,還涉及透明度、反不正當競爭、技術援助等廣泛內容議題,有助於整體性提高本地區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為創新活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服務貿易領域,RCEP成員承諾將在協議生效後6年內實現負面清單,開放水平不僅超過WTO,也高於現有“東盟+1”自貿協定。例如,中國在入世承諾約100個部門基礎上,RCEP新增了研發、管理咨詢、製造業相關服務、空運等22個部門,並提高了法律、金融、建築、海運等37個部門的開放水平。在電子商務規則方面,RCEP是亞太區域內達成的範圍最廣、成員最多的多邊電子商務規則,也是目前中國參與水平最高的電子商務協定。各成員國承諾促進無紙化貿易、承認電子簽名的效力、為網絡交易的開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有利於企業借助跨境電商平台擴大出口。在投資領域,協議引入了投資促進、投資保護、投資便利化與自由化等議題,全部成員承諾採用負面清單方式,甚至通過“凍結機制”和“棘輪機制”,防止對外資的開放承諾出現倒退現象。再次,RCEP充分展現了包容性。充分考慮成員國不同發展水平和經濟需求,給予欠發達成員國一定的過渡期或例外條款,RCEP設立了20年左右的市場開放過渡期,逐步實現90%稅目產品進口零關稅,並為柬埔寨、老撾、緬甸等成員國提供了制定國內立法和完善監管體系的過渡期。
RCEP的重要意義在於,通過在上述領域制定相關開放制度和法律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區域綜合發展環境,即構建透明、公平和可預期的政策環境。RCEP通過統一關稅承諾、原產地規則、貿易投資便利化以及其他貿易規則,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東亞地區“碎片化”的經貿制度安排,即整合了目前15個成員國簽署實施的27個貿易安排和44個投資協定。例如,區域原產地累積規則將成員國企業生產過程中從其他成員國進口的原材料視為本地原材料,使成員國間出口產品更容易達到享受關稅優惠的門檻,有利於促進區域內中間產品的貿易和投資活動,推動區域價值鏈產業鏈深化發展。RCEP生效將對全球價值鏈重塑產生重要影響。
鑒於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多樣性,RCEP還存在進一步完善空間。一方面,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相比,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例如,電子商務章節中源代碼、金融服務中跨境數據流動和計算設施位置,以及反競爭實踐、線上爭端解決等規則都是需要探索的領域。另一方面,RCEP成員的區域價值鏈參與度仍低於亞洲平均水平。據亞洲開發銀行數據,2018年RCEP成員區域價值鏈參與度為46.8%,複雜價值鏈參與度為15.8%,低於同期亞洲48.9%和26.2%的平均水平。2020年,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越南等成員國複雜區域價值鏈參與度超過26%的亞洲平均水平,而老撾、印度尼西亞等成員國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未來如何通過制度的完善讓廣大發展中國家成員更好參與地區生產網絡,特別是通過複雜價值鏈貿易推動經濟發展是需要持續研究的課題。
為區域貿易發展提供動力
文章表示,2022年1月1日起,RCEP對文萊、柬埔寨、老撾、新加坡、泰國、越南、中國、日本、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10國正式生效,2月1日起對韓國生效,3月18日起對馬來西亞生效,5月1日起對緬甸生效。目前,15個簽署成員國中生效成員數量已達13個。
RCEP生效以來,成員國多次召開多領域聯合會議,協商推進實施協定。同時,組建了RCEP產業合作委員會推動各國貿易、投資、產業合作。2022年7月至8月,RCEP產業合作委員會與中國10多家全國性商業協會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商定共同助力中國與RCEP其他成員國相關行業合作新發展。
依據協議承諾,中國對RCEP成員國的貨物貿易自由化率平均達88.5%,其中對東盟最高,達90.5%。成員國中,新加坡承諾的貨物貿易自由化率最高,達100%;其次為澳大利亞、文萊,分別達98.3%、98.2%;緬甸和老撾最低,均為86%。長期以來,成員國的區域內部貿易比重維持在高位,除中國外,其他成員國區域內部貿易占其對外貿易總額的50%以上。2022年1月至6月,RCEP區域內貿易實現較快增長。從出口來看,中國、韓國和新加坡對RCEP貿易夥伴出口分別達4691.5億美元、1718.7億美元和1370.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5.1%、18.7%和19.1%,較三國對全球出口增速高出0.8、3.5和1個百分點。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對RCEP貿易夥伴出口增長均在10%以上。從進口來看,越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從RCEP貿易夥伴進口分別達1349.6億美元、886.3億美元和156.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3%、26.2%和18.2%,較三國對全球進口增速高出1.6、4.6和3.3個百分點。日本、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從RCEP貿易夥伴進口增速均超過10%。值得注意的是,RCEP首次在中日以及韓日之間建立自貿聯繫,2022年1月至6月,中日、韓日雙邊進出口貿易額分別為20.3萬億日元、5.5萬億日元,分別較2021年同期增長10.6%、25.5%。儘管各成員互為主要貿易夥伴,內部貿易基數高,但RCEP仍有力推動了區域內部貿易發展,內部貿易比重穩定在45%左右,也保障了亞洲全球價值鏈中心地位。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6月,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8720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下滑7%,東亞地區吸收外國直接投資1850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提高5%。儘管今年以來,全球投資波動較大,但基於東亞地區經濟鏈接和供應鏈韌性,多數RCEP成員吸收外國直接投資仍實現較快增長。其中,中國實際使用外國直接投資1123.5億美元,同比增長21.8%;馬來西亞吸收外國直接投資1384.7億林吉特(約合315.0億美元),同比增長62.2%;澳大利亞吸收外國直接投資412.6億美元,同比增長136.2%;日本吸收外國直接投資1.8萬億日元(約合132.5億美元),同比增長8.5%;韓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90.4億美元,同比增長29.1%;同期,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分別達140.3億美元、102.7億美元、61.5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馬來西亞和越南在2022年第二季度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分別較2021年同期提高了18%、37%和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