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電/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當前,我國正處於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的關鍵期,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明確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在建設農業強國中的重要地位。
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向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有保障,但隨著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食物需求仍呈剛性增長態勢,緊平衡格局短期難以改變,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穩產保供的基礎還不牢固。特別是在世紀疫情和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背景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因此,在建設農業強國過程中,一定要把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堅持糧食產量與質量並重、增產與減損並重,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豐富多樣的食物消費需求。
要抓緊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確保糧食產能躍上新台階,糧食產量實現新突破。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變“望天田”為“高產田”,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良種是糧食增產的主導因素,對我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要把種業振興行動抓出成效,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加強種業技術攻關,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裡,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確保種糧農民增產增收,是持續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內在動力。今年我國糧食價格整體上揚,但土地租金以及化肥、農藥、柴油等農資價格上漲導致種糧成本大幅增加,進一步擠壓了種糧收益空間。要持續強化政策供給,確保種糧農民有收益。許多糧食主產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犧牲了不少發展經濟的機會,至今沒有走出“糧財倒掛”“高產窮縣”的發展困境。應持續加大對主產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產糧大縣獎勵資金投入,確保主產區財政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今年我國全面貫徹落實《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全鏈條節糧減損取得積極成效。科技創新為節糧減損提供技術支撐,如智能農機裝備推廣使用大幅降低了小麥、水稻、玉米機收損失率。節糧減損標準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如大米國家標準通過設置加工精度上限,總出米率提高約1.25%。在消費環節,“舌尖上的浪費”有所改觀,浪費可恥、節約為榮已成為社會新風尚。未來,要繼續深入推進糧食節約行動,強化科技支撐和標準化引領,確保節糧減損取得更大成效。
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向耕地要糧食,向森林、草地、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推動食物供給由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同時,要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全面合理布局食物的生產體系,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
保障糧食安全,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要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扛起來,持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保產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在更高層次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