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這一平台,求職者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招聘進度,主動性更強、體驗感更好。用工企業也能及時掌握崗位實時招聘進度,方便及時調整相關情況。”劉新建說,這裡還打通了勞務經紀人、校企合作等平台,形成人人推薦的全民經紀人模式,實現職業院校專業對接以及與傳統勞務公司、新型招聘網站、微信社群的鏈接;並製作崗位“標簽體系”“用工畫像”,在崗位發布後可智能匹配職位和簡歷標簽,確保求職者快速找到工作。
“以算法驅動支撐,我們可實現1天回訪、3天面試、7天解決就業。目前平台已積累有效人才簡歷10萬份,實現月均入職600多人,累計入職1萬多人。”劉新建說。
規範發展新興業態
數據顯示,深圳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多集中在電子商務、互聯網家政、網約車、快遞、網絡直播等行業,且薪酬水平高於製造業一線工人。並且,越來越多的新技能年輕人也借助數字經濟讓自身技能實現市場化流動——直播、創意設計、咨詢及營銷等新經濟領域正因他們而興起。
從導游到普工再到主播助理的張宇就是其中一員。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一家旅行社當導游,卻撞上了因疫情而至的旅遊業“寒冬”,於是離職後跟著老鄉去了工廠流水線當普工。那時,張宇常常刷視頻看直播,萌生了自己幹一幹的想法。“當時,老鄉轉給我一個‘龍華就業第一站’數字流量營銷課程的鏈接,鼓勵我去學一學。”張宇說,“這種培訓內容淺顯易懂,可幫助大家快速提升就業創業技能,讓我對這個新興行業充滿信心。如今,我已順利成為一名主播助理。”11月是直播行業旺季,算上提成,張宇當月收入超過8000元,遠超3500元的普工月收入。如今,張宇已是“龍華就業第一站”的鐵杆粉絲。
“對有迫切就業需求的求職者來說,短期就業技能培訓比系統性的職業教育吸引力更大。”龍華區人力資源局黨組成員、三級調研員餘曉新說,張宇參加的培訓活動是“龍華就業第一站”的就業品牌項目“周末充電日”,講師來自龍華區技能工藝人才協會的技能大咖,課程設置緊扣新行業、新風口、新業態、新職業發展趨勢。目前,“周末充電日”活動已開展81場,受益人員超過2800人,實現以訓增技、以訓穩崗。
“我們還採取購買服務方式,委托專業機構提供集就業創業指導、職業能力測評、零工崗位推薦、職業技能培訓等於一體的一站式就業服務。”餘曉新說,這種政府搭台、協會培訓、機構招聘的公共就業服務新模式,實現了招聘、培訓雇傭關係常態化。
“隨著數字產業不斷發展,更多新崗位、新職業加速湧現。在助推零工市場擴容的同時,也推動實現新業態經濟增長,未來很可能成為一個龐大的新興業態,關係到更廣泛的新就業群體。”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與失業保險處處長蔡禹星表示,零工市場的規範和發展,不僅是增加包容性就業、緩解摩擦性失業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有效方式。
“我們希望通過政府引導、多元參與共同搭建出來的線上線下零工市場,不僅能給零工群體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與有針對性的增值服務,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暢通職業成長通道,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蔡禹星說,他們正在謀劃構建人力資源生態服務平台,其中就設有“靈活用工”專區,會在條件成熟時發布零工市場行業景氣指數、緊缺職業目錄等數據指標,為用工企業與求職者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招聘求職、技能提升引導。
深圳還在全國率先建立快遞行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推動快遞物流企業面向內部員工開展職業技能認定;目前已組織京東、順豐等快遞物流企業面向內部員工考核7.5萬人次,核發證書超過6萬本,進一步打破了新就業群體職業發展的“天花板”。
快速調處保障權益
新就業形態有其生機勃勃的一面,也有成長的“煩惱”。靈活就業者在發生糾紛時,往往會遭遇勞動關係難以認定、勞動權益難以保障的情況,主播劉星就曾遇到這個難題。
“我入職時沒有簽勞動合同,只在微信小程序上簽了一份平台共享合作協議,勞動關係難以得到認定。”劉星說,因與同事發生矛盾,他離職後沒有拿到相應工資,反而被公司要求賠償1萬元損失。好在劉星曾在位於寶安區的智美匯志產業園參加過相關勞動普法分享會,在求助智美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室後,妥善解決了問題,順利拿到了拖欠的8500元工資和提成。
“企業和員工在用工政策、員工關係處理等法律問題上均需要專業指導。我和同事經常為智美匯志產業園的企業和員工開展線上普法活動,吸引了大批主播、騎手、接單員的關注和求助。”智美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室調解委員會副主任童定國說,他的本職工作是寶安區福永街道的一名仲裁員,利用智美匯志產業園的5G數字化優勢,與同事通過直播方式進行政策宣講和指導,以線上方式調解勞動糾紛。此後,寶安區人社部門聯合福永街道成立全國首個設置在園區內的平台企業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智美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室”,試點探索和解決靈活就業者的權益保障與幫扶。
“調解室實行市、區、街道三級聯動,並與公安、工會、司法等部門資源共享,確保調解案件流轉順暢。”童定國說,目前調解室服務著轄區內240多家企業、周邊200餘家用工單位,以及數千名新型就業群體;已接待線上和線下勞動爭議問題咨詢求助及調解申請6130人次,引導及流轉勞動監察、仲裁程序133件,調解成功率達85%,直接為勞動者追回工資報酬及待遇損失等超過5206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