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近段時間以來,不少整車企業通過採取自建供應鏈的方式,應對芯片短缺、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供貨穩定性下降等帶來的挑戰。比如,寶馬、廣汽、蔚來等車企均投入重資建設自己的電池項目;大眾、戴姆勒、豐田、通用、特斯拉、比亞迪、長城等車企相繼投資鋰、鎳等關鍵礦產資源,掀起了一股“搶礦”熱潮。
經濟日報發表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宗巍文章認為,車企熱衷自建供應鏈,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提升自身供應鏈的安全性和韌性。當前,國際政治經濟逆全球化趨勢明顯,不少國家或主動或被動採取了區域化的供應鏈策略,傳統供應鏈體系正變得越來越脆弱。在此情況下,相關企業不得不未雨綢繆,以提升自身供應鏈的安全性和韌性。
二是汽車產業全面重構正催生出全新的供應鏈。一方面,在碳中和目標指引下,中國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發展,已形成了與傳統動力系統完全不同且不斷增長的電動化供應鏈;另一方面,萬物互聯推動智能汽車大行其道,又形成了包括高性能芯片、先進傳感器、操作系統以及各種軟件等在內的智能化供應鏈。受此影響,汽車供應鏈體系將擁有全新的內涵和外延,融入很多不同類型的全新參與者。汽車供應鏈的結構與本質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垂直的產業鏈條向交叉的生態系統演進。顯然,車企祗有構建起新的供應鏈體系,才能確保在未來競爭中不至於落敗。
文章分析,車企應該把自建供應鏈作為一項長期性、全局性的策略嗎?可以說,車企有必要構建新的供應鏈體系,不過企業的資源和精力都相對有限,不能也不應謀求獨自建設完整的供應鏈,還需堅持“有所為更有所不為”的戰略。
首先,正確理解供應鏈建設的合理邊界。需要明確的是,重新構建供應鏈不等於全面自建供應鏈,適度自研核心技術不等於獨資建設硬件產能,短期應急措施不等於長期發展策略。車企需要對供應鏈進行系統謀劃和科學布局,但不宜單打獨鬥,而是要充分借助供應商夥伴的力量。同時,車企可以在電池、芯片等方面加大研發投入,並通過資本參與等方式提升掌控力,但不宜背負不必要的零部件產能負擔和技術轉軌風險。更何況在這些領域,車企也很難比專業供應商做得更好。
其次,重新建立供應鏈安全與效率、成本的新平衡。過去,企業過分強調效率和成本,而把安全視為理所當然。未來,企業需要把經營安全作為重要的前提條件和決策依據。為此,車企應嘗試通過聯合開發、信息共享、風險共擔等方式,與供應商夥伴建立起戰略互信和深度綁定關係,成為彼此的安全支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車企仍應把效率和成本作為供應鏈體系的核心訴求。
再次,全面創新供應鏈建設和管理的理念及模式。車企應調整對無庫存生產的極限追求,轉為適度儲備庫存,並減少供應層級。應改變傳統的訂單式管理,轉為構建內外部資源聯動的新型敏捷供應鏈體系。對軟件供應商,應摒棄以往的備份式策略,轉為確定長期固定的合作夥伴,以支撐產品的持續迭代優化。
文章最後說,要強調的是,一家或一類企業無法獨自構建完整的汽車供應鏈,但就國家整體而言,必須建立高安全、強韌性、新內涵的汽車供應鏈生態系統,以有效支撐汽車強國建設,進而支撐製造強國、交通強國、科技強國等戰略目標的實現。為此,應強化國家頂層設計和統一部署,以安全為前提、以生態為目標,重新梳理和布局汽車供應鏈,並通過實施動力電池、汽車芯片、車載操作系統等重點專項工程帶動全局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