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4日電/據央視新聞報導,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月19日刊登題為《實驗室老鼠的終結》的文章,作者是朱迪·克拉克,內容編譯如下:
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以來,動物的身體一直是各種藥物的試驗台。如今技術已經提供了動物試驗的可靠替代品。
美國一項新法律首次允許藥物不經過活體動物試驗就可以上市。在不遠的將來,芯片和類器官將成為新的“實驗鼠”。
根據2021年的一項研究,僅在美國,每年就有超過1億只實驗鼠為科學研究“犧牲”。長期以來,放棄動物試驗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優先考慮事項。兩年前,歐洲議會投票決定逐步取消動物試驗。
然而,動物試驗一直是藥物被正式批准上市的強制性條件之一。直到現在,人們才朝著取消該必要條件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
1903年,實驗鼠首次在醫學研究中被常規使用。鼠類被認為是一個優秀的動物模型,因為其身體小、易控制、易於人工繁殖,並且有快速的生命周期。
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12月底簽署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現代化法案2.0》取消了1938年的一項規定,即實驗性藥物在用於人體臨床試驗前必須在動物身上進行試驗。
新法並不禁止動物試驗,但允許藥品製造商使用其他方法來證明其藥品的療效和安全性,比如微流控芯片和微型組織模型。這些模型能使用人類細胞來模擬某些器官的功能和結構。
正如美國《連線》月刊所指出的那樣,讓天平傾向於不使用實驗鼠的砝碼並不是倫理道德,也不是繁殖鼠類的費用和限制措施(在新冠疫情期間,疫苗開發活動曾因缺少實驗鼠而受到影響),而是新細胞技術的發展。
其中一項技術就是微流控芯片上的器官。這種透明、靈活的聚合物裝置祗有電腦內存條大小,包含不同類型的人類細胞,並通過微小的通道推送液體,以模擬血液流動。
2010年,哈佛大學維斯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研發出首個帶有活人細胞的芯片———一個模型肺。這種小型化裝置能夠實現基本的肺功能,例如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該研究所和其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創建了模擬肝臟、胃和腸道、大腦、皮膚等器官和組織的芯片,並利用它們來測試藥物和環境毒素的影響。
另一項技術是類器官,即在實驗室中培育的小型三維組織樣本。2008年,日本生物學家笹井芳樹表示,在適當的條件下,有可能在一個培養皿裡將幹細胞轉化為神經組織。雖然比豌豆還小,但這些模型具有與正常大小的心臟和大腦相同的一些特徵。此外,由於它們是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培育的,科學家得以詳細瞭解相關器官是如何形成和發育的。事實證明,類器官還可以用於預測患者對某些藥物(比如治療罕見病囊性纖維化的藥物和化療藥物)的反應。
儘管從實驗鼠到芯片的轉換不會一蹴而就,但新試驗方法的應用領域將變得越來越廣泛。與此同時,維護動物權利的意識也讓更多人拿動物做試驗前再三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