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網評:多方發力助體育培訓實現良性發展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鮑南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各種體育培訓班如雨後春笋般出現。然而在這一新興市場中,場地不固定、師資不專業、標準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等情況十分普遍,亟待監管發力,規範市場秩序。
孩子們在運動中鍛煉強壯的體魄,習得堅強的意志,無疑是課堂知識教學以外的有益補充。近年來,隨著“與其在家看電視刷手機不如去戶外鍛煉身體”成為共識,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相關數據顯示,自“雙減”政策發布以來,全國藝術、體育培訓類主體新增了3.3萬餘家,預計到2023年,我國少兒體育培訓市場規模將超1300億元,成為一片超級“藍海”。但與飛速發展同步,“亂”也成了當前體育培訓行業的突出問題。
放眼當下體育培訓市場,有的培訓班教師來路不明,所謂的退役運動員往往只在第一節課露個臉;有的培訓課程漫天要價還捆綁預付卡,“跑路”現象時有出現;還有很多連場地都沒有的“野生機構”“野生教練”,在居民小區、公園中以“攢班”等形式開展“游擊式”培訓,安全性和科學性都很難保障……“體育是陽光的,但體育培訓許多時候卻見不得光”,市場之亂令孩子傷心、家長憂心。
亂象頻仍背後,原因錯綜複雜。由於運動項目多有專業門檻,體育培訓行業一直存在著信息的高度不對稱,導致家長幾乎只能依靠口口相傳來選擇機構。同時,只要不屬於游泳、潛水等高危項目,手續辦理也相對簡單,准入門檻普遍不高,給了試圖鑽政策空子渾水摸魚者以空間。而市場規模的急速膨脹,更令相關部門在體育培訓機構的詳細數據摸查和監管上都存在很大難度,難以有充足的資源對亂象進行打擊。
一邊是客觀存在的市場缺口,一邊是良莠不齊的準備入場者,引導體育培訓行業良性發展,監管需要在規範與引導上投入更多精力。筆者認為,權責邊界首先需要釐清,在相關機構的申請註冊、具體運營、年審核查等階段確立清晰的監管主體,有益於各部門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行業需要一目了然的質量標準體系,教練水平的高低、教學課程的設置、培訓場地的條件等應當有明確的等級劃分,方便家長甄別優劣。最後,處罰措施應當更加有力。對於違規的機構與從業人員建立“黑名單”制度,嚴防“按下葫蘆浮起瓢”。
“運動場熱起來”是個好現象。付出更多努力,花上更多心思,進一步促進校外體育培訓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也就有了更為堅實的依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