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6日電/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產業政策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結合點。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這是有效應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國際環境、實現產業良性發展的現實要求。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曉華文章表示,在很長一個時期,中國產業政策的重心放在產業發展上,其前提是經濟全球化持續深入推進,中國產業可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不用擔心人為因素造成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斷供,從而威脅到產業的正常發展。但是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發達國家出於保持本國產業競爭力和在全球產業中的主導、控制地位考慮,不斷加強對中國產業的打壓遏制,造成中國核心零部件、重大裝備等高科技產品進口斷供風險加大,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面臨較大挑戰。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國家在產業發展和效率之外,開始更加重視產業安全問題,美國等發達國家紛紛採取相應的產業政策以強化本土關鍵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產業安全也成為中國產業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
文章認為,產業的發展與安全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產業發展既包括產業規模的擴張,更包括發展質量的提高。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國際分工地位,在高科技領域特別是重點產業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強國內供給能力、增強全球產業競爭力,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實際上就是通過提高高技術產品的自主可控水平和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掌控力保障產業安全。另一方面,強調保障安全,不僅可以使產業平穩運轉、穩定發展,而且可以使企業在產業大循環中獲得收入和利潤,並持續投入到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等方面,從而推動產業發展質量提升。
文章指出,產業政策堅持發展與安全並舉需要處理好幾組關係。一是短期與長期的關係。產業政策通過將資源向“卡脖子”領域和安全風險大的環節傾斜,雖然可能會影響短期經濟增速,但是有利於長期的經濟增長。不容忽視的是,如果在保障安全領域短期投入的資源過多,造成其他領域的資源投入不足,也會影響到長期經濟增長。對此,需要統籌好短期與長期的關係。二是全局與重點的關係。產業政策的實施受到財政資金等資源有限性的約束,採取面面俱到“撒胡椒面”的方式很難達到補鏈強鏈的效果,因此需要優先支持重點產業鏈及其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和環節實現補鏈強鏈又會通過產業關聯、輻射帶動等機制起到撬動全局的作用,促進其他產業鏈和其他環節的發展。三是自主與開放的關係。產業政策更加關注安全,其目標是提高關鍵領域的自主可控水平,但絕不是排斥全球化,相反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祗有這樣才能有效利用全球技術、資源、人才、服務等,提升中國產業競爭能力和產業安全水平。四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要發揮中國政府在集中力量辦大事、解決市場失靈、優化市場和競爭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市場微觀主體的投資、創新、創業活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發力。五是產業政策與其他政策的關係。產業政策會與財政、貨幣、區域、土地、節能環保、社會保障等各方面政策產生相互影響。產業政策有效發揮作用,需要與其他政策相互協調、形成政策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