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據新華網報導,“把藝術當作學問的態度貫穿了他的一生”“他將話劇事業視為生命”“他是學者型演員的楷模”……2月6日北京人藝舉行的追思會上,眾多同事和親友追憶了他腳步永不停的一生。
他是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藝藝術委員會顧問鄭榕,2022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在舞台上創造真實的人
在70餘年的舞台生涯中,鄭榕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風格迥異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雷雨》中的周朴園和《茶館》中的常四爺。隨著時代的變化、年齡的增長,鄭榕不斷有著新的認識和創造,從而完善自己飾演的人物。
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介紹,從1953年到1998年飾演周朴園的過程中,鄭榕從階級分析入手變為從人的本質入手,最終以一條完整的思想貫穿線向曹禺交上了那份他認為“未完成的答卷”;從1958年到1992年飾演常四爺的過程中,鄭榕不停地鑽研修正,從簡單演成硬漢變為找到人物活生生的感覺。
作為北京人藝建院元老,鄭榕也是這兩個人物的首版扮演者。珠玉在前,令後來者高山仰止。
“鄭榕老師的常四爺是我演常四爺的原動力,我心中的形象種子就是他。”北京人藝原副院長濮存昕說,如何對待鄭榕的表演是他後來演《茶館》繞不開的課題。
有相似感受的還有周朴園的第二代扮演者顧威。“我心里周朴園就是鄭榕。我開始不敢接這個戲,因為我演不出‘花’來。”他說,鄭榕本人及賦予周朴園這個人物“不怒自威”的氣場深深影響了他。
2013年秋,北京人藝復排演出《小井胡同》。鄭榕看過後給導演楊立新寫信,著重肯定了對人的塑造。“他一直是劇院風格堅決的捍衛者,呼籲舞台上一定要創造真實的人。”楊立新說。
以堅實的生活為基礎
2005年,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北京人藝重排名劇《屠夫》,並啟用1982年首演版的朱旭、鄭榕等老演員。
時任劇院黨委書記的馬欣回憶,建組會上鄭榕小心翼翼拿出一件寶貝:一本烈士日記。1949年底重慶剛剛解放,從事進步演劇的鄭榕只身進入渣滓洞,目睹慘烈現場被深深觸動,而這本烈士日記就是他從現場帶回來的。
“為了讓青年演員盡快感受戰爭年代的氛圍,鄭榕老師把這件珍藏了56年的烈士遺物帶來,很多同志都受到了震撼。”馬欣說,“他始終堅持藝術創作必須以堅實的生活為基礎,祗有源於生活、扎根生活的藝術形象才能有長久的穿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