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擴內需不必用凱恩斯理論
http://www.CRNTT.com   2023-02-12 18:06:14


  中評社北京2月12日電/企業產品賣不出去,嚴重壓庫,讀者認為是供給過剩還是需求不足?當年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明確指出,是需求不足,主張用預算赤字擴需求;而我不贊成凱恩斯的分析,我曾寫過《凱恩斯理論何以失靈》一文,今天網上可以搜到,這裡不再贅述。

  若將結構因素存而不論,供求總量失衡不能簡單認定是供給過剩,也不能判定是需求不足。薩伊定律講:供給自動創造需求。意思是,每個生產商賣出自己的產品,是為了購買別人的產品,大家皆為買而賣,供求總量應該平衡。可現實中為何會有產品賣不出去的現象呢?

  學界有一種解釋,認為問題是出在“貨幣”上。比如有人賣出自己商品後,並未馬上購買商品,而將貨幣存入了銀行,於是導致需求不足,令社會上部分商品沒有對應的購買力。驟然聽好像在理,其實似是而非。某人將貨幣存入銀行,只是他沒有購買,但並不能證明需求減少,因為銀行吸收的存款會立即貸放出去,別人會用於購買,需求不會改變。

  從馬歇爾“局部均衡分析”的角度,可以看得很清楚。假定市場上某生產商供應(賣)服裝,也有消費者需要購買服裝。可有一天奇怪的事發生了,消費者不再購買服裝,導致供應商的服裝積壓,市場不能出清。也許有人認為,是服裝過剩了。可馬歇爾卻不這樣看,在他看來,是服裝的定價高於市場價。

  何謂市場價?簡言之,是讓市場出清的價格,即供求均衡價格。對此,馬歇爾曾用平面坐標圖作過分析,其縱軸表示價格,橫軸代表商品量。同時他畫了兩條曲線:一條是需求曲線,從左上方往右下方傾斜;另一條是供給曲線,從右上方往左下方傾斜。馬歇爾說,當兩條曲線相交時所對應的價格,即為市場價。

  是的,若商品定價高於市場價,消費者不會購買,商品會表現為供大於求;反之,若商品定價低於市場價,生產商不會賣,商品則表現為供不應求。由此可見,需求不足或供給不足皆是結果,真正的原因,是商品定價偏離了市場價,只要回歸市場價,商品供求一定能平衡。

  在真實世界裡,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農貿市場,賣菜的攤販若蔬菜賣不完,收攤前往往會降價;飛機沒賣出的機票,起飛前一小時通常會打折。再有,某些商鋪在臨到租期的前幾天,也會清倉甩賣。所謂甩賣,當然要大幅度降價;而所謂清倉,其實就是市場出清。

  以上是“局部均衡”分析,若從一種商品推導到多種商品,道理也一樣。根據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原理,市場總有一組價格,可以讓市場出清。反過來理解,若市場出現了“商品過剩”與“商品短缺”並存的狀況,必是商品之間比價不合理:過剩商品的價格高於市場價;短缺商品的價格低於市場價。

  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不外有三:

  一是某些商品的生產存在行政壟斷,限制了市場競爭;

  二是某些行業存在准入限制,資本難以在行業間流動;

  三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價格管制,價格既不反映供求,也不能調節供求。時下學界討論的結構失衡,其實症結就在於此。

  綜上分析,我們可得出一個重要結論:無論供求總量失衡還是結構失衡,關鍵皆在價格,或是商品定價偏離市場價,或是比價不合理。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可取之策是減少行政干預或行政壟斷,加大競爭,讓市場決定價格。引申到國家政策層面,我認為對當前擴內需至少有三點啟示。

  啟示一:國內需求不足,並不代表購買力不足。前面說過,需求決定於價格。價格升高,需求會下降,價格下降,需求會上升。所以擴大內需首先要改革價格的形成機制,讓買賣雙方決定價格。否則,商品定價高於市場價,消費者不接受,政府怎樣鼓勵消費也於事無補。房地產是典型例子,目前大量商品房積壓,並非缺少需求,而是價格未回歸市場價。

  啟示二:擴內需不應僅從需求側發力,而應將擴內需同供給側改革結合起來,而且立足於供給側發力。事實上,從需求側擴內需,政府可用的工具並不多,無非是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財政擴張(增加預算赤字規模)雖可擴大政府投資,但同時會擠出企業投資。此長彼消,社會總投資不會增加。

  毫無疑問,貨幣擴張能增加市場上的流動性,但同時也會引發高通脹。高通脹會推高利率,社會融資成本會上升;而物價上漲,消費者購買力會下降。如此一來,反而事與願違,會抑制投資與消費。若立足供給側擴內需,則貨幣政策須保持穩健;財政政策需加大減稅,這樣,便可擴大企業投資與居民消費。

  啟示三:擴內需旨在推動供求總量平衡。可經濟學證明:總量平衡並不代表結構平衡,結構失衡必導致總量失衡。這是說,供求平衡的關鍵在結構。問題是怎樣解決結構問題呢?中央曾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落實到操作層面,有兩個重點:一是由供求決定價格,讓價格調節供求;二是加大結構性減稅,幫助企業降成本。某些壓庫產品價格不降,是因為成本高,降價賣得不償失。

  細心的讀者也許會發現,上面三點啟示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關鍵詞。用一句話說,推動供求均衡要通過改革價格形成機制,立足供給側解決供求結構性矛盾。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擴內需不必照用凱恩斯理論,應始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王東京(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