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3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道,農業保險由大到強的關鍵點,在於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農業保險,既要持續推進“擴面、增品、提標”,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也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保險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化水平。農民獲得感和滿意度至關重要。財政支持是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要重視提高財政補貼資金效益。
最新統計顯示,我國2022年實現農業保險保費規模超千億元,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全球第一地位進一步鞏固。
一場台風或者洪水之後,農田一片狼藉,農民汗水和心血全部付之東流,這就是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常見場景。農業保險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我國農業保險用十幾年時間走過了農業保險比較發達國家近百年的發展歷程,織就農業生產“安全網”。
農業保險和其他險種相比,最大的特點在於政策性。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較大,而且廣大農戶保費承擔能力或保險意願相對有限,決定了純商業的農業保險難以持續,必須有國家財政的支持,這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必須解決農業生產面臨的一系列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這是我國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的重要原因。2022年,我國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超430億元,如果再加上地方財政補貼則規模更大,在全部涉農支出中占不小的比例,就足見國家對發展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
“保費規模全球第一”,反映出我國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對農業生產保障能力的提升。同時,應該看到,農業保險做“大”了,但還未真正實現做“強”。從發展現狀看,必須正視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農業保險覆蓋面、品種和標准還比較低。農業保險的實施有賴於信息系統支撑,目前信息化建設還較滯後,數據信息支撑相對較弱。從橫向看,我國農業保險深度、密度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農業保險由大到強的關鍵點,在於高質量發展。“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當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任務更加艱巨,“三農”領域風險保障需求日益增長,要通過高質量發展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