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起步初期,中國光伏行業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的技術、設備等,產品也大多銷往國外。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市場光伏產品需求量急劇下滑。進入2012年,部分國家推出反傾銷、反補貼,更是給行業帶來沉重一擊。外需疲軟、國內供應不足,光伏行業陷入寒冬。
好在政策送來“及時雨”。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擴大國內市場、提高技術水平、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等。同時要求保持光伏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合理份額,對外貿易和投融資合作取得新進展。
“在光伏發電上網電價補貼等政策扶持下,中國光伏行業活力得到有效激發,開始呈現增長勢頭。‘十三五’期間,國產多晶矽、矽片、電池片、組件出貨量就已在全球占據重要份額。進入‘十四五’,中國光伏產品出海更是成績亮眼。”時璟麗說。
行業也在苦練內功、鑽研技術。
“提效降本是中國光伏行業的主旋律。以晶科為例,我們始終倡導產業鏈一體化創新提效,將技術革新嵌入各個生產環節,從而實現光伏度電成本下降。”魏添說,晶科能源持續聚焦大尺寸矽片、高效電池組件等技術研發投入,尤其在N型TOPCon即“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技術上,不斷取得效率和成本的突破。基於這種電池技術生產的TigerNeo組件,相較傳統P型組件單位發電增益至少可提升3%到5%,但生產成本可以持平,系統成本更具優勢。
有關機構的監測顯示,隨著光伏技術不斷創新迭代,過去10年間中國光伏發電度電成本下降超過80%。
綠色低碳轉型成為全球共識,提供更加清潔、環保的光伏產品成為中國光伏企業努力的方向。“我們始終站在產品全生命周期角度來審視各階段對環境的影響,積極把握產品設計、生產和供應等過程中低碳減排的機會,致力於給全球市場帶來更多低碳排放的光伏組件產品。”張坤說。受益於協鑫“黑科技”FBR顆粒矽技術,一粒粒綠豆大小的顆粒矽和約150微米的薄矽片,大大降低了單晶碳足跡排放,使得產品更具競爭力。以顆粒矽為原料生產的光伏組件能耗低、成本優,在法國市場一經推出,就占據了當地大型光伏項目用料的八成左右。
光伏電池實驗室效率不斷刷新紀錄、相關專利申請數量持續上漲、“專精特新”企業競相湧現……“從原材料、設備、市場‘三頭在外’,到產能、產量快速增長,再到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的產業鏈供應鏈,中國光伏產業成功走出了一條政策支持、技術助力、市場化發展的路子。”時璟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