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對外出務工者來說,打工收入是家庭經濟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妥善處理好外出務工所衍生的留守兒童問題,考驗著社會治理能力,關乎民生冷暖。另一個伴隨著求職高峰而來的熱議話題是,女性遭遇職場性別歧視。常有企業面試官用嘮家常式的話術打探女性求職者的婚姻狀態、家庭成員等信息,以掌握婚育情況,從而區別對待那些有生育計劃的女性。
留守兒童和就業歧視問題看似發生在不同群體中,但歸根結底,都表明就業環境仍需改善。
就業環境要從多維度綜合觀察。從勞動者角度出發,就業環境既包括通過就業獲得的物質收入,也包括個體的主觀感受。近年來,我國在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過程中,更加注重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就對如何優化就業環境專門列章,從改善勞動者就業條件、促進平等就業、維護合法權益等方面作出部署。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勞動者在選擇工作崗位時,將用人單位的福利保障、休息制度、晉升空間、社會包容度等因素作為重要考慮因素。這些訴求投射到招聘市場中,表現為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中,通過增加食宿、培訓、工作方式等內容的介紹來吸引求職者。
招工是一時一刻,但用人應當從長計議。勞動者的合理訴求應當被看到、被重視,相關部門和用人單位應當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於細微之處補齊短板,小步快走優化勞動者就業環境。
優化就業環境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這段時間,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動各類專項活動促進就業創業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人才要招得來,更要留得住。在產業轉型的時代背景中,一些新的用人趨勢逐漸明朗,其中既有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把“普工”變“技工”的做法,也有加大勞務協作,讓務工人員學會用先進的理念反哺家鄉的探索。
優化就業環境還應有更多更細化的措施,用更多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塑造既合情又合理的社會氛圍。例如,對留守兒童的難處,有地方人社局官員承諾“不用留在家里,避免留守兒童”,希望更多有條件的“招工團”都能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類似解題思路,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走向新崗位。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敖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