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早春時節,洱海之畔,雲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科技小院試驗田裡,油菜薹長勢良好。
“目前正在抽薹,等菜薹長好了,采收、測產,測算肥料吸收情況……”細數一項項生產科研環節,楊靜不禁感慨,“我們現在做的事跟學校裡很像,只不過實驗室‘搬進’了大田,實驗成果直接落地。”
楊靜是雲南大學農藝與種業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去年2月來到古生村。“洱海很美,村子也很美。入駐科技小院後,老師就叮囑我們,要解決好洱海保護、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協同的難題。”楊靜介紹,科技小院從品種、肥料、管理等方面入手,探索“稻後油菜薹”綠色高值種植模式,一年種一季水稻、三四茬油菜薹,預計每畝收入2萬元以上。
“大田實驗室”成了農業科技成果孵化器。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金可默介紹,通過調整作物種植結構與養分優化技術,可有效解決洱海流域污染防控與農業高值協同的難題,今年計劃在大理推廣2萬畝水稻綠色高產種植。
“還是這些大學生有辦法!”說起村裡的科技小院,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黨支部書記姜學武竪起大拇指,“有他們幫著選品種、找銷路,鄉親們種蘿蔔幹勁十足,去年村集體經濟增收了70萬元。”
姜學武介紹,蘿蔔是村裡的主導產業,過去一直種的是那種又大又粗的衛青蘿蔔,一斤才賣幾毛錢。在科技小院師生的幫助下,經過這幾年的選品實驗、規範種植,現在村裡主產的水果蘿蔔,一斤能賣到七八元。中國農業大學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研究生張曉恬說:“去年我們試種了新品種冰淇淋蘿蔔,通過網絡銷售,不到10天就全賣完了,一斤賣到10元,今年我們準備在村裡推廣這個品種。”
“我們一方面想辦法提升農產品品質,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種植茬口,春天種櫻桃番茄、鮮食玉米,秋天種水果蘿蔔。”西槐莊村科技小院指導老師、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副院長王衝說,下一步將持續引進特色果蔬新品種,幫助西槐莊村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領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目前,全國已有30餘所涉農高校在各地農村建立了300多個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師生們長期駐扎一線,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一項項實用管用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