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科幻如何“熱”下去、“走”出去
http://www.CRNTT.com   2023-02-24 11:33:17


 
  構建生態促國產科幻加速“破圈”

  受訪專家認為,中國科幻產業“熱”下去、“走”出去,仍需補上獨立創作空間有限、工業化水平不足、創意人才缺位、投融資機制不健全等“短板”。

  首先要減少不確定性,增加程序透明。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文化創作需要空間,要減少不確定性,增加程序透明,使創作者有信心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不因小失大,因噎廢食,杯弓蛇影。

  “創作不能被少部分無限放大的輿論所綁架,電影也不能唯商業唯市場所驅動。”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電影應該追求藝術性與商業性最大限度的一致。

  此外,國產電影的工業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劇組的工人上個月還在家收割麥子,這個月就進組搭‘飛船’了,之後可能又回去務農。四年前製作《流浪地球》的一些人已經離職,我們需要花很大力氣再去尋找甚至培訓專業的人。”在郜昂看來,國產科幻片的產量還不足以讓從業人員以專業工作來維持生計,讓這個行業良性循環起來。

  “讓想象力落地,需要符合國情的強大電影工業體系——不光是設備和技術,更是流程和標準。”郭帆說。《流浪地球》拍攝完成後,郭帆工作室和北京電影學院聯合成立了電影工業化實驗室,致力於建立和完善電影工業的標準化管理和運作流程。“我們追求的目標不再是單一鏡頭做得多麼精美,而是有流程管理地去完成幾千個相對水平不錯的鏡頭製作。”郭帆說。

  “有了完備的電影工業體系,很多製作環節就不必重復勞動、反復摸索,電影人就更容易在前人經驗基礎上創作出優秀作品,製作水平和生產效率也會更有保障。”“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制片人龔格爾說。

  創作者和好內容的稀缺也是困擾從業人員的難題之一。科幻文學作品是科幻影視作品的“土壤”。近年來,中國科幻銀河獎、華語科幻星雲獎等獎項讓更多科幻創作新人“嶄露頭角”。雖然近年來出版的科幻小說數量、網絡科幻文學數量均不斷增長,但能持續寫作並保持高水平作品的科幻作家依然稀缺,科幻影視劇也數量稀少。

  “科幻作品整體偏少,不利於產業繁榮。”《三體》電視劇總制片人白一驄說,希望更多的政策、資金注入科幻領域,讓產業板塊變大,實現“厚積薄發”。

  《中國科幻發展報告(2015-2020)》顯示,截至2021年6月,國內共有南方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18所高校的近30位老師開設了28門科幻類課程。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智華認為,要通過各種手段,培育各年齡段的人才梯隊,防止“青黃不接”。

  此外,投融資體系有待健全。拍攝科幻影視作品是一件“燒錢”的事。中國科幻影視圈內,“缺衣少糧”的現象並不鮮見。一些業內人士指出,資金投入大、製作周期長、市場回報偏低等因素導致部分投資者認為投資中國科幻影視作品的風險較高。

  科幻文化公司“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姬少亭指出,目前科幻影視作品的高度稀缺與人民快速增長的文化需求之間存在明顯差距。中國科幻影視作品有很大的增長潛力,甚至可能成為文化投資熱點。

  蓄力前行 中國科幻未來可期

  不少專家認為,“流浪地球”系列影片的成功,證明國內外電影市場對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科幻電影有客觀需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影市場的進一步繁榮,中國科幻有機會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

  姬少亭認為,近年來,國家對國產科幻電影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在政策上也給予了諸多支持。如果進一步細化落實政策,將大大增加資本投入的意願和信心,促進行業發展。

  有專家建議,加快健全完善電影評估體系,構建政治性、藝術性、社會反映和市場認可相統一的電影作品評價機制,營造積極健康的電影輿論環境,推動創作與評論有效互動。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副教授金韶在《科幻產業發展正當時》一文中建議,建立由政府資金、產業基金、創投基金組成的多元投融資體系,為科幻文化和科技企業提供便捷融資渠道。還有人建議,完善科幻電影的投融資風險保障機制,健全科幻電影信用擔保體系,為資方提供一定的利潤擔保。

  在科幻作品的衍生品開發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創新。科幻作品存在許多生活中不存在的創造性元素,具有極高的衍生品開發價值。而目前中國科幻電影的成本回收主要靠票房和廣告,下一步需要加強對產品衍生價值的開發與利用,建立一套完整的衍生品開發產業鏈。

  “我國正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培育創新人才亟須把想象力教育作為有力支撐。與此同時,國內科幻產業對於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科幻人才一直供不應求。”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說。

  不少業內人士建議,在有條件的中小學開展科幻教育,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在適合的高校設置科幻文學學位,支持組建科幻社團、創辦科幻刊物、舉辦科幻創意訓練營等活動,啟蒙、培養科幻人才。搭建科技工作者和科幻創作者的溝通交流平台,引進國內外科幻領域領軍人才等。

  科學幻想的風箏從來不漫無目的地巡游,其線索牽引聯結著與科學、與時代、與世界的對話。張智華等專家認為,中國科幻要“走出去”,仍要竭力保持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發揮中華優秀文化的優勢,用中國話語構築中國敘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