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台海變局下的兩岸關係:矛盾與問題” 作者:汪濱(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邊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近年來,中美及兩岸在台海的力量對比和互動形態發生巨大變化,導致中美、兩岸、美台關係結構出現顯著變動,台海變局出現。隨著中美競逐的加深,兩國圍繞台灣問題的主權與霸權矛盾,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愈加深刻,并與兩岸間的主要矛盾形成叠加,進一步凸顯了兩岸關係的複雜性、矛盾性、衝突性和對抗性。當前,兩岸面臨著核心立場對立、政治互信缺失、外部勢力牽制、民間互動乏力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但也要看到維持台海和平穩定仍是兩岸的共同利益,而中國大陸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維護了台海和平局面。台灣問題終究有賴於兩岸互動解決,如此才能真正確保兩岸關係行穩致遠。
一、導言
台灣問題的形成、發展和演變是中美及兩岸互動的結果,台海局勢的演變則直接反映出其中主要矛盾的變化和關係結構的改變,反過來又會深刻影響兩組關係。近年來,台海變局的出現源自於中美及兩岸在台海一綫力量對比的變化,始自於兩岸關係,加速於美台合流。2016年民進黨當局在台執政後,其兩岸政策迴避“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直接導致兩岸關係政治基礎出現動搖,台海局勢日益複雜嚴峻。隨著2018年美國公開推行對華戰略競爭策略,民進黨當局乘勢調整對美關係策略,并公開宣示所謂“中華民國台灣”的自身定位,兩岸矛盾進一步加劇。2019年以來,兩岸關係惡化態勢沒有緩解,政治對立不斷加深并蔓延至民衆層面,彼此間的“敵意螺旋”不斷升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難以為繼。同時,美國特朗普政府在執政末期著力以台灣問題來撬動對華競爭,美“以台制華”策略與台“倚美制陸”策略合流,導致台海局勢進一步惡化并高度緊張,也使得台海變局速度加快,以至於中國大陸方面明確提出“絕不允許失而復得的神聖領土得而復失”的警示。當然,也正是因為變局加速才進一步使得“主權—霸權”矛盾與“統一—分裂”矛盾叠加態勢更為明顯,這意味著兩岸關係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大為上升。
美國拜登政府台海政策,一方面注重防範衝突風險,另一方面意在重塑台灣的“角色”。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11月,中美兩國元首多次舉行綫上綫下會晤,中方不斷重申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綫、紅綫,雙方就保持台海和平穩定與反對“台獨”上形成共識。台海變局的減速意味著中美矛盾一定程度降溫,客觀上有助於緩解台海當前的緊張局勢,也壓縮了民進黨當局藉中美對立而深化兩岸分離的空間。然而中美緩和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既有問題,美國深化對華戰略競爭的戰略路綫并未改變,台海一綫仍是其布局和爭奪的重點,美台在維持台海和平分裂狀態上具有高度的利益一致性,兩岸互動完全排除美國及西方國家介入和影響的條件仍不充分。為此,民進黨當局對美仍抱有幻想和期望,企圖延續“倚美制陸”的可能,為此繼續加深對美勾連程度,對表拜登政府的新戰略和政策,希冀繼續綁定美國以應對兩岸關係上的壓力。因而其大陸政策仍延續“脫鈎”基調,不但無意緩解兩岸政治對立,甚至升級“兩國論”主張。
當前隨著台海局勢的變化,兩岸維持和平穩定的力量在上升,這制約了民進黨當局繼續操作“抗中保台”、“倚美制陸”的可能,客觀上有利於中國大陸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等基本立場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對兩岸關係的把握與主導。當然,台灣問題中的既有矛盾和問題難以在短期內化解,負面因素所帶來的衝擊和風險仍然巨大,些許變化是否意味著兩岸關係出現轉機,大陸和台灣能否把握住機會之窗,從根本上改變兩岸關係中外部勢力深刻影響的局面,恐怕還有待觀察。但是不論如何,兩岸關係衹有摒除外部勢力的影響才能真正實現緩和,畢竟徹底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定性力量在兩岸而不在外部。
二、兩岸關係矛盾化是引發台海變局的直接動因
當前台海變局的出現有其客觀原因,但兩岸關係矛盾化無疑是直接動因,而民進黨當局加劇兩岸對立則是其中關鍵。
第一,兩岸實力差距急劇擴大導致關係結構不平衡化。30多年來兩岸實力對比發生巨大變化,台灣地區相對於大陸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占比,從1990年的約43%跌落至2021年的4.363%①。兩岸軍力總體規模呈現出巨大差距②,大陸軍費預算額度已是台灣的10.35倍③。兩岸實力對比的巨大差距使得大陸已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同時也必然引發關係結構的變化,絕對不平衡已成為當前最顯著的特徵。這種局面是台灣當局必不能接受的,而理論上能够選擇的應對策略模式不外乎兩種,要麼務實面對兩岸關係現狀,加深與大陸的聯繫與互動,在統一進程中謀求有利地位與空間;要麼尋求權力“再平衡”,即以“自助”或“結盟”方式改變當前兩岸關係結構。民進黨當局選擇了後一種模式,即通過“倚美制陸”實現兩岸關係“再平衡”,而美深化對華戰略競爭無疑給予其難得的“機會”。美國因素介入到兩岸關係之中,無疑加劇了兩岸間的衝突對立和不信任感,而此舉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兩岸間的不平衡性,反而使得台對美失去政治自主性,兩岸關係深受其累。
第二,民進黨兩度執政接力顛覆兩岸關係現狀是造成當前台海危機的導火索。民進黨兩度執政都曾謀求在所謂“既有政治基礎”上與大陸開展互動,但在其中卻通過單方面界定的方式,實質性迴避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與堅持“九二共識”等核心意涵,實則意在利用維持現狀之名來行破壞現狀之實。這不僅事實性導致兩岸關係既有政治基礎深受衝擊,而且成為他們維持和平分裂和遮掩“台獨”活動的工具,為其走向“台獨”爭取時間、準備和等待機會。④特別是第二次執政以來,民進黨當局積極謀求“棋手”角色,利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時機”,采取“漸進式台獨”路綫和“倚美抗陸”策略相結合的方式深化對現狀的實質性破壞。2018年中美對抗公開化,蔡英文在當年“雙十”講話中便正式使用“中華民國台灣”的“兩國論”定位,緊跟形勢變化以實現“突破”⑤。甚至在美國政黨輪替後仍希望藉深化兩岸對抗,突顯台灣在美戰略中的重要性,藉此爭取民主黨政府對其支持。她在2021年“雙十”講話中提出“四個堅持”⑥,以進一步惡化兩岸關係來對美要價。同時,民進黨當局還積極塑造台灣社會的“命運和利益共同體”意識、拓展對外關係空間等,意圖形塑“不獨而獨”局面。可以說,民進黨當局企圖改變台海現狀成為破壞兩岸關係的直接導火索。⑦
第三,美對華戰略競爭叠加民進黨當局“倚美抗陸”策略加速推動台海變局形成。2018年前後,美國特朗普政府出台三份戰略安全文件,公開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并將台灣視為可以發展的合作夥伴。同年,民進黨當局大陸政策路綫即從“徐圖改變”轉向為“公開對抗”,欲藉“倚美抗陸”來鞏固其改變兩岸關係現狀的結果,妄圖迫使大陸就此吞下“苦果”。可以說,民進黨當局改變台海現狀的做法是美國默許甚至支持的結果,也契合了美利用台灣問題牽制大陸的意圖。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的邏輯在於通過升高台海緊張局勢,藉以迫使中國在貿易等其他問題上就範。美台勾連成為台海變局進一步加速的“催化劑”。不過拜登政府執政後,有意讓台海政策“回歸”傳統基調,這意味著美延續對華競爭的同時也有意規避中美在台海的衝突。對此,蔡英文在2021年“雙十”講話中提出“四個堅持”,展現出試探美國底綫的意味,在未獲美方積極回應後,轉而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穩定。這種策略的轉變本質上還是將台灣牢牢綁在美國戰略之上。當前,拜登政府台海政策“形式模糊、實質清晰”,台灣仍被視為對華牽制和消耗的角色,兩者互動頻繁程度超過以往,美台共推台海變局的情況并未實質改變。
第四,民進黨當局希望改變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是當前台海形勢緊張的根源。2018年以來,民進黨當局有意藉兩岸政治立場的對立而與大陸拉開距離,進而實現與大陸的政治分割,為此,不僅無意緩和與修補兩岸關係、主動尋找共同利益和共識基礎,而且在政治、意識形態、社會觀念、歷史文化上大搞“去中國化”,甚至公開提出兩岸“互不隸屬”的主張。正是在蔡英文執政時期,“台灣”首次作為與“中華民國”等同的概念而出現。加之民進黨當局積極“遠陸近美”,否定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衝擊兩岸關係政治基礎。可以說,除了“法理台獨”之外,民進黨當局能做盡做。民進黨當局希望改變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現狀的做法觸及大陸的核心利益底綫,是引發兩岸關係和台海局勢緊張的根源。還要注意到,美台勾連深化的認知基礎在於否定“台灣屬於中國”,分離主義與干涉主義的合流,不僅嚴重威脅并侵蝕到“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與法理基礎,而且加大了兩岸之間開展自主互動的難度,致使美國成為“台獨”勢力在否定“一個中國”現狀時的助力因素,維護“一個中國”法理基礎和現狀事實的矛盾,也從兩岸之間轉移到中美之間。
三、台海變局中的三重矛盾深刻影響和制約兩岸關係
台海變局的形成與深化,導致中美關係及兩岸關係中原有的模糊性被壓縮殆盡,也使得“主權—霸權”、“統一—分裂”、“自主—介入”等三重矛盾突顯、叠加,對兩岸關係造成了深刻的影響與制約。
第一,“主權—霸權”矛盾是對兩岸關係具有顛覆性影響的核心要素。自台灣問題形成之初,“主權—霸權”矛盾便已存在,特別是“美蔣共同防禦協定”的簽署,一方面意味著美國公開將“台澎金馬地區”納入其勢力範圍,另一方面,美方以劃設實際防禦範圍的方式首次事實性否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此後,美方持續希望推動“劃海峽而治”以實質性將兩岸分裂演化為“兩個中國”。隨著中美關係的轉圜以及兩國建交,美方在台灣問題上逐漸形成“一個中國”政策,在台灣地區主權問題上對華做出明確表態的同時,卻以一種模糊化的方式隱藏其真實立場。隨著美國推行對華戰略競爭策略,中美戰略矛盾深化,美國對台真實主權立場逐漸顯露。2020年11月12日,時任國務卿蓬佩奧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公然宣稱“台灣一直都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在里根政府時期就定調的立場,其所制定的對台政策兩黨政府遵守至今已35個年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