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 |
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一組行業數據,印刻著實體經濟砥礪前行的足跡。2022年,中國充電基礎設施繼續高速增長,年增長數量達到260萬台左右,為新能源汽車獨步全球奠定堅實基礎;機械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高於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0.4個百分點,中國製造繼續提質升級;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21.2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4件,為創新驅動發展注入源頭活水。這些數據,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量質齊升,特別是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得到進一步彰顯。
人民網發表時評人李克濟評論文章表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中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中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作為一個大國,在國家發展方向上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這就是必須發展實體經濟,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絕不能脫實向虛。
回顧這幾年,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在戰勝挑戰中壯大、在風雨洗禮中成長,經歷疫情、洪水等外部衝擊而能逆勢而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實體經濟家底厚、基礎牢,所以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2022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增長約3%,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7.69%,連續13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體系完備優勢彰顯,供應鏈產業鏈具有不可替代的網絡效應優勢;中國是超大規模國家,區域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先進製造業集群競爭力持續提升,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這些都表明,中國實體經濟不斷做大做強做優,為中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前行起到壓艙石作用,支撐著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文章稱,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內外發展條件發生深刻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將重塑全球產業形態、產業結構、產業組織方式。我們要正確把握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繼續深化各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潛能,充分調動億萬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大力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文章強調,實體興,國家強。實體經濟不僅是國家經濟大盤的柱石,而且是基本上覆蓋了人們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等各方面需求,同時還是吸納就業的蓄水池。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繼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壯大,就能不斷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