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8日電/據大公報報道,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2年全年經濟數據。2022年,在國內疫情持續反複、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實現了3%的增長速度,高於美國、日本、德國等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總量突破1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在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到,中國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仍未實質性緩解,特別是當前經濟運行出現了四大變化,未來政策需要進一步加力應對挑戰。
變化之一:出口從高增速轉為負增長。
新冠疫情之後美歐刺激需求政策取向和國內“保市場主體”政策取向形成互補,中國出口高速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撑。2021年、2022年中國出口同比分別增長29.6%、7.0%,淨出口對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1.9%和17.1%。然而,當前美歐經濟正在從滯脹滑向衰退,伴隨海外需求放緩,2022年四季度中國出口增速快速下滑,12月出口增速已經降至-9.9%,四季度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時隔三年再度轉負。2023年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新出口訂單以及高頻數據顯示,海外需求放緩下出口延續弱勢。
變化之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由正轉負。
2021年消費呈現修複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5%,兩年複合增速也回升至4.0%;2022年受新冠疫情反複擴散影響同比下降0.2%,為1969年以來第二次負增長(上一次是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分品類看,地產類消費(家電、家具、建材)和可選類消費(服裝、化妝品、通訊器材)跌幅較大,表征接觸性消費的餐飲收入降幅也高達6.3%。這背後除了疫情衝擊外,就業承壓下收入放緩、消費信心低迷亦是重要原因。進入2023年1月,盡管服務消費加快修複,但房地產銷售持續低迷、汽車消費明顯轉弱,消費回暖仍面臨較大挑戰。
變化之三:房地產銷售和投資大幅下降。<nextpage>
由於長期、周期和政策因素共振衝擊,2022年商品房銷售面積跌至13.6億平方米、房地產開發投資降至13.3萬億元,同比降幅分別為24.3%和10%,這也是1992年以來地產銷售和投資首次同時負增長。需求端方面,居民在失業高企和收入下滑下“不願買”、房地產企業暴雷下“不敢買”;供給端方面,房企從緩解流動性危機到修複資產負債表、再到加大投資也需要較長時間。房地產大數據應用服務商克而瑞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重點30城成交面積同比下降34%,結合上述結構性問題,2023年房地產市場恢複進程可能不會太快。
變化之四: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轉負凸顯通縮風險。
2022年前三季度,豬肉價格上漲帶動食品價格回升,而內需乏力、油價回落等因素導致非食品價格衝高回落。10月以來,隨著豬肉價格回調、需求延續弱勢,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明顯回落,2022年全年同比溫和增長2.0%。相比之下,2022年PPI增速持續下行,從1月的9.1%大幅放緩至12月的-0.7%,其中生產資料同比由1月的11.8%降至12月的-1.4%,這背後是供應鏈中斷緩解、經濟衰退擔憂加劇下大宗商品價格回落。預計2023年CPI將保持2%左右的溫和增長、PPI增速大概率為負,中國經濟面臨一定的通縮風險。
伴隨防疫政策放開、生產生活恢複,2023年開年中國經濟呈現恢複勢頭,但複蘇基礎仍不牢固,上述四大變化隱憂仍存。為應對挑戰,春節前後各部委、各地方已經積極部署和出台穩增長措施,力爭實現經濟“開門紅”。在筆者看來,宏觀政策還需打開思路、放開手腳、果斷加力。財政政策方面,需要提高赤字率或發行特別國債,增加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通過發放消費券、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方式刺激消費;貨幣政策方面,在通脹壓力不大的背景下,應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適時降准降息,暢通寬貨幣到寬信用的傳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