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9日電/據大公報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
然而近幾年,還是有人總是拿民營經濟做文章,一有“風吹草動”,“離場論”“國進民退”“以人民經濟取代市場經濟”等各色論調就甚囂塵上,動輒“陰謀”“大棋”,唯恐天下不亂。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全國政協委員就提出,在社會輿論層面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堅決反對醜化、“污名化”民營企業的言論。
我們不禁要問,為啥一些“污名化”言論總拿民營經濟說事兒?我們又該如何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一
這些年,網絡上不時冒出一些激進言論,有的老調重彈,有的花樣翻新,背後都有較量、鬥爭的影子。歸結起來,有這麼幾種“把式”。
其一,“貼標簽”。顧名思義,就是居高臨下,戴著有色眼鏡進行所謂的“定義”“歸類”,混淆視聽、誤導大衆。比如,給民營經濟冠以新興經濟體“國家資本主義”之名,給民營企業家扣上“資本家”的帽子,企圖抹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和民營經濟發展成就。
其二,“翻舊賬”。不顧時代背景,用時下視角看待歷史遺留問題,要麼“低級紅”、要麼“高級黑”。比如,將混合所有制改革與“公私合營”畫上等號,把加強企業黨建和工會工作強行解釋為控制民營企業發展。<nextpage>
其三,“放大鏡”。截至2022年9月末,我國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已超1.57億戶,如此龐大的體量,有的企業在生產、經營、發展上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再正常不過了,當然也需要政府及時引導、規範。但總有人以偏概全、上綱上綫,把個別民營企業出現的點上問題,放大為行業問題、政府問題,甚至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鍋”。
其四,“帶節奏”。看似“以理服人”,實則惡意歪曲事實,帶偏經濟發展預期。比如,早年網上發布的《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應逐漸離場》一文就是反面典型。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有人竟然借著中國將迎來重大理論創新之機,公然發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會改變”的謬論博眼球。
其五,“唱老調”。總有一些言論不時拿“士農工商,商為末”這種封建社會的陳舊觀點來貶低民營經濟的地位,認為商人就是奸詐的、企業就是不良的,進而認為發展民營經濟是錯誤的。殊不知,今天的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崇尚誠信、合法經營早已成為一種導向和社會風尚。
二
對於民營經濟,本不該有這麼多無謂的爭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問題是進行政治體制攻訐和意識形態攻擊的絕佳“借口”。所謂的民營經濟“離場論”“退場論”“清算論”“國進民退”等論調,很多都來自美西方的媒體、學者,他們看似站在“專業角度”討論經濟問題,實則“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含沙射影地攻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說白了,關於民營經濟的論調很多時候只是幌子,就像外部勢力慣用的“人權”大棒、“民主”雙標,最終是為幹涉他國內政、攻擊他國政權服務的。<nextpage>
當今世界,國力較量離不開科技競爭。中國民營企業正從跟跑、并跑逐漸轉向領跑。這顯然不是美西方想看到的,於是他們不僅在外部極限打壓,更妄圖由外及內滲透傳導,抓住一切機會釋放不安信號,借此打擊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投資預期和發展信心,一旦有企業因此遲疑卻步,那麼就正中他們的下懷。
三
後疫情時代,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時勢波譎雲詭,我國經濟依然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民營企業作為市場肌體的“毛細血管”,感受最為深切,承壓最為明顯。
在這個企穩回升的關鍵節點,更要放開“看不見的手”,用好“看得見的手”,以擔當有為的“穩”為民營經濟的“進”保駕護航。
名氣要更香。反擊肅清“污名化”論調,我們不是為某個企業、某個行業“站台”,而是為民營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撑腰。因此,流言來襲之際,該揭露的揭露、該辟謠的辟謠、該力挺的力挺,光明磊落地站在事實真相的一邊,旗幟鮮明地站在公衆利益的一邊。
預期要更穩。“穩”本身就是最大的“進”。穩預期的實質,就是以政策的確定性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具體來說,一以貫之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扎扎實實兌現各類政策,真心實意解決困難問題,傾情傾力幫助民營企業在震蕩中重塑、在轉型中突圍,這些都是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的當務之急。
環境要更好。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親”“清”風來天地新,刹歪風、療“沉屙”、立新規,破除以權謀私、索賄受賄、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的“潛規則”,讓法治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護道者”。<nextpage>
從更廣的視野來看,中國民營經濟這條“大江大河”其實更為跌宕起伏、波瀾壯闊。而且,它還將繼續穿越風雨、奔湧向前,滋養神州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