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從鄭州出發,沿著京港澳高速一路向南行駛,廣袤的綠色麥田映入眼簾。駛入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便見平疇如織、灌渠縱橫、林網錯落,一台台大型噴灌設備“吐出”團團水霧,儼然一幅麥田春管新圖景。
在這裡,記者見到了“80後”大學生劉亞輝,他正帶著其他三名大學生台曉林、王仲琦、王英凡,在田間忙碌。他們是當地村民口中的“田秀才”。
西平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加工基地縣。去年10月,西平縣建成了3.1萬畝老王坡高標準農田,其中1.2萬畝核心區由河南水投柏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統一流轉、耕種和管護,劉亞輝等4人是公司運營管理部的職工,具體管理和運營著這片超萬畝良田。
這片高標準農田有一個“智慧大腦”——高標準農田服務中心,這4名“田秀才”就吃住和工作在這裡。
在一樓數據控制中心,氣象、水質、墒情、苗情、蟲情“一屏統攬”。物聯網控制著250多個自動化噴灌設備和墒情、蟲情等智能終端,澆地、施肥,手機一鍵管控。
劉亞輝盯著屏上的土地數據說:“上邊數據顯示,地塊缺磷了,這幾天趁著‘一噴三防’,得追加些磷肥。”
當前,正是“一噴三防”小麥春管關鍵期。他們四人也忙碌了起來,每天早晚實地巡田至少兩次,一周兩次使用無人機巡田,查看小麥長勢。
“玉米熟的時候,掰一棒玉米,煮熟吃,可新鮮了!”台曉林這樣形容自己工作的樂趣。
站在高標準農田服務中心,麥田一眼望不到邊,一條條麥壟筆直如線。“麥壟之所以這麼直,是因為使用了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播種機,提前規劃好線路,全程自動化播種。”劉亞輝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