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9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記者從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文保所獲悉,該縣房莊鎮榆林村出土一通明朝石碑,記載了重修泰寧寺的過程及漢代大儒董仲舒“下帷授徒”的相關情況。此碑立於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有409年。
該碑通體青石質地,長230厘米、寬90厘米、厚30厘米。出土的僅為碑身,碑額和碑座尚未出土。碑身已經斷為兩截,右上殘缺。碑文雕工深邃,字跡清晰,上下邊緣以精美蓮花紋飾包裹。碑文計18行,文辭精美,結構嚴謹,每行53字,末行66字,詳細記載了泰寧寺的位置、重修原因、重修後的規模以及立碑時間等。文中還有“且刹(泰寧寺)西三裡曰董家莊,東南數裡又曰董學村(今故城縣房莊鎮董學村),北十五裡則曰廣川鎮於古為邑。漢醇儒董仲舒下帷授徒處稍東二裡奇,即餘家北董莊。數村閈聯塾比,醇儒遺跡翩翩,史傳所稱董裡,此其地無疑也。董仲舒當武帝時表章六經斥百家語弗錄,而其桐鄉後生服習遺訓者。”等文字,詳細記錄了漢代大儒董仲舒“下帷授徒”的相關情況。
“老一輩人說,這通碑是‘功德碑’,立在泰寧寺大殿門口左側前方,可見其重要性。碑額是盤龍,碑座是贔屭。”榆林村76歲老人劉朝菊說。
故城縣文史學者劉石營介紹,泰寧寺的來歷和初建時間已不可考,但是碑文直接證明了董仲舒在明朝時期的影響力之大。“據史料記載,董仲舒幼時便在董學村求學讀書,青年時代又在此下帷講學,傳道授業。”劉石營說。此碑佐證了董仲舒在此讀書、授業的歷史,為研究董仲舒前期生活及“下帷授徒”相關情況,提供了實物證據,非常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