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據證券日報報導,春分至,春意濃。旅遊業也踏著春風呈現出強勁復甦態勢,國內游加速升溫,出境游熱度持續高漲。
中國旅遊研究院對年內旅遊業發展做出預判,預計2023年國內旅遊人數約45.5億人次,同比增長約80%,約恢復至2019年的76%。實現國內旅遊收入約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95%,約恢復至2019年的71%。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面對龐大的旅遊市場,如何更好地吸引遊客,將預期數據變成“真金白銀”,成為各地有關部門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重點。在筆者看來,可從四方面搶抓旅遊紅利。
首先,要突出地方特色,爭取讓一場活動帶火一座城市。如非遺活動、民俗文化活動等,可針對不同群體策劃系列活動、主題活動。
其次,推動旅遊業“數實融合”,開發更多智慧旅遊新產品、新場景。如依托旅遊景區、博物館等場所,運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融合文化創意等新元素,讓消費者突破時間和空間維度,有臨場感和沉浸式體驗。
第三,在政策扶持方面,要持續發力。旅遊消費的復甦需要多因素共振,也需要一定的過程和時間。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共發布了40個與旅遊發展密切相關的政策文件,除稅收優惠、金融扶持外,還需有更多強信心政策出台。
第四,加強監管,謹防旅遊市場亂象。針對強制購物、欺騙消費、違反合同約定等現象,要痛下決心“刮骨療傷”,零容忍、出重拳、重處罰。及時處理遊客投訴,加強監督管理,規範市場秩序。
旅遊業的寒冬已過,但市場的完全恢復不會一蹴而就,需要各環節協作,譜寫好行業復甦的“春之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