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這些果實像什麼?”今年69歲的張鬆奎是江蘇省南京市青少年宮的退休教師,被聘為“環保教育公益講師”,正在給中小學生們講授“南京本土動植物”自然課程,課堂就開在城市公園裡。他從背包裡掏出一件件物品,啟發孩子們:棗子、土豆……“和果實都不像!”孩子們直搖頭。
當張鬆奎掏出秤砣時,有些家長已經聯想了起來,“像秤砣!”現場的孩子們沒有在生活中見過秤砣,於是張鬆奎又拿出了一杆秤,用繩子將秤砣系好,從地上撿起一把果實放在秤盤上——到這時,孩子們都明白過來,異口同聲說著,“像小小的秤砣!”張鬆奎順勢點出了今天的主題——認識南京的秤錘樹。
“1927年,一位中國科學家在南京發現一種從沒有見過的樹木,第二年,中國著名植物學家胡先驌將它命名為秤錘樹。”張鬆奎說,“遺憾的是,這種樹難以自行繁育,加上當時的科學手段尚不發達等因素,秤錘樹的野生種群宣告滅絕了。”
孩子們聽了,既惋惜又好奇:“那這些秤錘樹是怎麼來的呢?”
“為了搶救這一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科學家們採取人工扡插或組織培養等方法,成功保育了秤錘樹的樹種。現在,南京已有數萬棵秤錘樹。在玄武湖公園、莫愁湖公園、綠博園,甚至居民小區附近的口袋公園,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張鬆奎說著,讓孩子們撿起地上的果實,“你們可以嘗試割開樹的果實,幫助裡面的種子出芽,將它培育在沙土中。如果真的種植成功了,再嘗試移栽回公園裡。”
“開設在公園裡的‘自然課堂’,真是太有意義了!”參與活動的家長趙冰介紹,她的女兒陳姝含參加“自然課堂”已有兩年時間了,跟著老師春天看蝴蝶、夏天識昆蟲、秋天撿果實、冬天辨飛鳥,在公園綠地裡觀察自然,從小種下了一顆熱愛科學、愛護環境的種子。
近年來,南京市生態環境局邀請科協學會、高校院所、青少年宮、社會組織等機構的環保志願者,推出“生態向學”教育項目,把課堂從校內搬到戶外,因地制宜組織學生觀察實踐,將大大小小的公園綠地變成“自然課堂”,擴大城市公園開放共享的優勢,將城市公園打造為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陣地,去年以來已覆蓋全市近300所中小學校,參與人數達2.2萬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