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心論”主導世界近五百年,美西方利用其軍事財富知識科技等壟斷地位不斷深化“資本專制的體系”,同時通過學術媒體層面的知識創造和話語引領為其提供道義和制度的合法性。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為單極霸權,美政客們高呼歷史已經終結,布熱津斯基甚至在其出版的《大失敗》中斷言,到20世紀末社會主義將徹底失敗。
歷史的反轉有時快的出人意料。
短短幾十年,美國把搶來的“民主”玩壞了, 21世紀的世界新現實讓“美式民主敘事”漏洞百出。
“燈塔國”的“人設”正在崩塌——美國國內,百年變局交織世紀疫情,政府失信、社會失序、政治失能,其精心構築的民主敘事無法為社會現實提供邏輯自洽的解釋力,各種社會矛盾集中爆發;國際上,不計後果的美式民主輸出成為“致命毒藥”,“顔色革命”在全世界引發造成嚴重後果,戰亂衝突人道災難,凡此種種讓不少發展中國家逐漸認識到被美式民主的話語霸權“蒙騙”和“忽悠”。美國《全球主義者》在線雜誌總裁斯蒂芬·裡奇特認為,當下“美國亟須證明自己還是個民主國家”。
“西方之亂”凸顯西方“知識權力”難以為其社會現實提供邏輯自洽的解釋力,美式民主代表的制度體系固有的沉屙舊病和底層邏輯逐漸顯露。
從2008年金融危機到新冠疫情,經濟增長乏力、通脹失業高企、天量債務黑洞、貧富分化加劇、階層對立激化……有人說,美西方經歷著自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規模和烈度的危機,正在觸及其治理能力和增長的“百年邊界”。
與此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呈群體崛起之勢,特別是中國,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取得巨大成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各種全球危機,中國總能化危為機,推動國家發展更上一層樓,推動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更臻成熟。
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更是打破了西方一元現代化的迷思,其制度上的優越性和啟發性不斷顯現,為危機重重的世界提供了思想解放的可能性和制度突圍的啟示。
這些鮮明的對比效應,也從根本上動搖了美西方精心構築的主流敘事,這比單純的GDP增長更具衝擊力。
政治層面,美西方一些國家面臨政黨失德、社會失序、政府失能的治理困境,根源在於制度出了問題。政治極化、黨爭激化、選舉冷漠,人民在權益最需要保護的時候找不到政府在哪裡……這幾乎成為今日美西方民主政治一大病態,且在一些復制這類制度體系的國家也不斷表現,這些國家誤將崇尚對抗對立的“美式票選民主”視為民主政治的精髓予以復制,導致國家治理窘境。
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不僅是對民主本義的價值回歸,更有根據國情的實踐探索,例如民主與集中辯證統一,兼顧了公平與效率;協商民主的開放與包容,化解了現代轉型國家的社會結構變動和利益衝突;基層治理和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讓人民全程參與和監督國家治理,讓人民民主權利貫穿著中國國家治理的全過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經濟層面,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西方在全球極力推崇新自由主義,其實質是資本的自由,資源、人力、政治權力皆可聽命於資本調遣,自由放任的結果是金融危機頻發和貧富兩極分化。新自由主義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去管制化、去國家化,其理論基點在於“政府是必要的惡”的假設,最終導致國家能力的弱化,讓資本成為主導一切的權力。
這種思潮對於謀求自主發展的國家而言是致命的。美西方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強推“華盛頓共識”,一個重要動機就是為其資本自由進出大開方便之門。
在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府擁有凌駕於資本之上的權力,通過平衡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駕馭資本,擺脫資本的控制與滲透的同時,克服民粹主義和平均主義的影響,在經濟活力與社會公平之間保持動態平衡,使之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是出現如波蘭尼《大轉型》中所說的經濟發展“脫嵌於社會”的失控現象。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和完善,是中國對人類社會經濟治理的重大制度創新。
社會層面,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現代轉型社會必然帶來動蕩和衝突。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同時社會保持穩定,被認為創造了經濟和社會的“兩大奇跡”。反觀當下西方社會,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個人自由與集體自由衝突激烈,人的社會“原子化”惡果頻現,不管是應對危機還是社會發展都難以形成合力,“共識危機”頻發。
中國社會有著家國天下、集體主義的傳統文化底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通過發展做大蛋糕,秉持公平分好蛋糕,同時根據社會結構變化與時俱進,不斷增強執政黨的先進性、代表性和純潔性,拓展其執政基礎,提升其執政能力,強化其國家凝聚力,讓整個社會為了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目標統合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念之下……
國際上,中國打破國強必霸的歷史邏輯,通過和平發展實現自身崛起,以天下一家、協和萬邦的王道,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國際上捍衛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強大力量。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中國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的文明發展新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