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9日電/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消費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當前,為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需要有效激發消費潛能,同時也需銀行業金融機構做好相關金融服務。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文章表示,眼下,中國居民消費潛力正在逐步釋放,財政貨幣等各項穩增長政策積極發力,經濟呈現明顯恢復向好態勢,各類服務類消費場景逐步恢復。今年春節以來,中國居民消費出現較快增長,尤其是交通運輸、外出旅遊等消費增長較快。同時,2022年中國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餘額新增17.9萬億元,創有統計以來的新高,也為恢復和擴大消費能力提供了支撐。
文章稱,從長期看,中國居民消費潛力具有較大提升空間。就國際橫向比較而言,中國消費支出在GDP中占比較低,尤其是居民消費支出占比不高的特點更為突出。在中國居民消費中,實物類消費較多而服務類消費較少,消費結構升級潛力較大。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長,居民對養老、醫療、服務等各類消費將有較大需求,綠色消費等各類新型消費也將不斷擴大,這些都是長期消費的需求。
文章指出,面對消費發展,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積極作為,圍繞消費本身做好相關金融服務。從支付結算方面看,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充分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與相關市場主體合作積極搭建場景,為居民消費提供優質便捷的支付結算金融服務。從財富管理方面看,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為居民提供優質的理財等金融服務,通過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從信貸方面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居民消費中還存在住房消費貸款占比高而非住房消費貸款占比低的特點,需要在做好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金融支持的同時,圍繞增加非住房消費創新金融產品,特別是信用類非住房消費信貸產品,為居民消費中的合理信貸需求提供支持。
文章認為,恢復和擴大消費不僅局限於消費領域,銀行業金融服務也不能只局限於消費領域,而要跳出消費服務消費。首先,擴大消費需要有收入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充分考慮小微企業創造就業潛力較大的優勢,通過服務小微企業發展,增加居民就業崗位和工資性收入,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其次,高端消費需要供給側匹配。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提升消費服務供給質量,更好滿足消費能力較高群體對消費質量的追求。再次,敢於消費需要有足夠信心。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圍繞三支柱養老金發展,尤其是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發展提供優質金融服務,通過吸引更多的群體參與積累個人養老金並實現養老資產的保值增值,減少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增強消費信心。
綜合來看,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是結合內外部經濟發展形勢,綜合考慮短期發展壓力和長期發展需要等因素做出的主動選擇,為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服務消費發展來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更大的市場機遇。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有效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優化商業模式,強化風險管理,圍繞不同消費群體實際需求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在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中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