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就業造成影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現象。“十三五”期間,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在全部就業人員中的比重提高了3.9個百分點,但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上升了2.1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要明顯低於就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與此同時,產業結構升級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雖然中國勞動力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總體上來說,與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短板。中國勞動力仍是以中等教育程度者為主體。特別是數量近3億的農民工,初高中受教育程度的比例超過了70%,整體素質依然偏低。技術工人更是人力資源市場中的瓶頸。特別是在製造業一線,技能人才短缺現象更為突出,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長期保持在2倍以上。延續多年的“招工難”、“用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招技工難”、“技工荒”。即便一些企業開出高薪也招不到人,企業急需的一些高技能人才依然“一人難求”。
第五,青年就業難問題將長期存在。從世界各國來看,絕大多數國家的青年失業率都要高於總體失業率,不少國家要高出一倍甚至數倍。今年7月份,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即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一度逼近20%,達到19.9%,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4%的約3.7倍。從世界各國的經驗及中國未來發展的趨勢看,青年失業率較高的問題有可能長期存在。
二、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建議
文章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毫無疑問,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徑。為此,必須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努力實現經濟增長與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協調發展。必須深刻認識到,衹有繼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才能順利實現就業質量的提高。穩就業就必須穩住市場主體,要繼續鼓勵創新創業活動,完善營商環境,為更多市場主體湧現創造條件。衹有市場主體持續增加,才能為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第二,不斷豐富和完善就業優先政策的內容和實施路徑。大力推進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和完善就業優先政策體系,將就業納入宏觀政策目標體系首要位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都應圍繞就業這個優先目標來進行。在制定和實施宏觀政策時,應科學評估各項政策對就業的影響,並將就業工作成效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構築完善的促進就業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各項政策的協調性和互補性,簡化優化就業政策的執行成本。大力發展就業友好型經濟,扶持就業友好型企業。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重視對技術替代崗位的評估和測算,努力減少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重視環境政策與就業政策的相互協調,努力實現環境改善與就業擴大的雙重目標。建立和完善失業預警機制,加強對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的就業監測,重視對產業行業風險的分析與預判。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的勞動力市場和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能夠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效率,解決信息不充分、不對稱造成的崗位與需求之間不匹配的矛盾,這是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制度性基礎。不斷加強重點群體就業,將政策重心放到幫助就業弱勢群體上。以解決大學生就業為突破口,多種途徑為大學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勞動光榮理念,糾正“躺平”“啃老”錯誤觀念,盡快降低青年失業率水平。
第三,高度重視勞動力素質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加快教育培訓體制改革步伐,減少“學無所用”“專業不對口”現象。勞動力市場中雖然也缺普工,但更缺技術工人。目前,中國的教育體系仍未擺脫重“學歷教育”、輕“職業教育”的束縛,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嚴重。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高校專業設置更多與市場需求對接,培養出市場真正需要的、擁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強化企業培訓的主體責任,特別是針對當前出現的“去技能化”傾向,注重對靈活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增強他們對勞動力市場的適應能力。
第四,多措並舉努力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高質量的就業,能夠給勞動者帶來體面和尊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任務和目的。建立合理的、與經濟發展和企業效益水平相適應的勞動者工資增長機制,不斷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高度重視包括靈活就業人員在內的全體勞動者權益保護,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明確區分勞動關係的性質,根據實際情況釐清平台公司和靈活就業人員雇傭雙方的責權利,這是保障靈活就業從業人員的前提和基礎。糾正大數據和算法應用過程中的非人性化設置,適當提高勞動者的分成比例,努力實現靈活就業勞動者的體面就業。健全勞動力市場的法律法規體系,消除各種形式的就業歧視和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