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公建民營模式助推養老業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3-04-18 16:06:44


  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網評:公建民營模式助推養老業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譚吉(西南政法大學民法典適用問題創新研究團隊研究員)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養老服務再次成為熱門話題。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養老服務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國家衛健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養老托育服務業紓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提出鼓勵各地優先通過公建民營方式,引導運營能力強的機構參與養老托育設施建設和運營。公建民營養老新模式有利於提高養老機構運營效率,是深化養老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

  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事關大量迫切需要探索研究的議題。首先,要準確認識和理解養老機構公建民營的內涵。在資金模式上,公建民營運作模式下的養老機構,由政府承擔其初始建設的全部費用(包括興建與改建兩種方式),社會資本方按照合同協議條款內容相應投入建成後的全部或部分裝修、運營資金即可,這為具有良好資質但缺乏啟動資金的小型企業或社會組織提供了更多機會,為養老機構的運營注入新的活力。

  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的基本特徵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政府或公建養老機構所屬的事業單位擁有養老機構的所有權,社會力量經過一定程序取得養老機構的經營權,實際上體現的是“公有民營”。其中,養老機構所有權的取得,可以是政府或事業單位通過投資建設、購買、接受捐贈的方式取得,也可以是國有固定資產,如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培訓療養機構、閑置房產等,經改造後用於開展養老服務。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背後,反映的是政府和社會主體各自職能的重新劃分,最終達到各歸其位、各司其職的善治結果。

  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沒有改變公辦養老機構的產權歸屬,政府仍然保留所有權。產權性質是決定職能最重要的考量。既然公建民營養老機構依然姓“公”,則為困難老年群體提供基本養老服務是其最基本的職責。

  如何確保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的權益,是公建民營養老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確保公益性,需要建立起保障公建民營項目良好運轉、保護老人合法權益、促進養老事業健康發展的合約,防止取得養老機構經營權的機構單純以利益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因此,必須完善公建民營合同制度。

  當前,公建民營合同制度應當關注以下事項。首先,應明確具體經營方式和權利義務內容。合同應當包括服務內容與標準、服務報酬與費用、安全保障條件與措施、服務保障與監督、風險負擔與法律責任等核心內容。除此之外,基於養老機構的獨特性,責任保險的相關內容也應當在合同中予以明確。其次,應明確救濟路徑。因合同的簽訂和履行而引起的糾紛,在當事人協商不成時,可以通過民事訴訟或仲裁途徑解決。對於因公建民營合同簽署之前的招標投標行為以及合同履行過程中的行政檢查、行政處罰等行為而引發的糾紛,基於其行政屬性,應通過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等方式解決。

  養老機構公建民營合同制度的建立健全與規範運營,將有助於實現各方主體的利益平衡,實現政府、運營方以及服務對象之間的合作共贏,從而保障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不偏離公益方向,助推實現“老有所養”“老有頤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