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網評:民俗娛樂化也應守住底線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默達
近日,雲南潑水節備受關注。網傳視頻顯示,多位遊客被惡意潑水,有女子神情明顯抗拒,眾人仍拿水槍集中圍攻,甚至做出撕扯雨衣等不雅舉動。此類矛盾已非首例,這是民俗還是惡俗?
潑水節在我國久負盛名。“潑水”兼具世俗性與神聖性,超脫等級尊卑和人際關係,是早期傣族部落社會的重要過渡儀式;“潑水”既是熟悉可感的日常,又打破了僵化刻板的秩序,構建了別具包容性的旅遊空間。
任何民俗都應有尺度,任何娛樂都要有邊界感。即使是單純地“潑水”,在傣族傳統中也規定了“忌亂潑”“忌臟水”。忽略他人意願的狂歡,不過是自我放縱,既不符合傳統,也談不上創新。
如今,潑水節更像是一場“狂歡節”。這本無傷大雅,還能吸引更多遊客深入瞭解傣家文化,形成特色文旅名片。但臆造“顔值越高被潑越凶”則是無稽之談,更不必說去撕別人衣服、逼別人“濕身”,實際上是打著過節的幌子追求獵奇的低級趣味。
推廣節日民俗是好事,也要警惕個別人歪曲解讀。民俗娛樂化,必須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線,不可違背公序良俗。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地方文旅產業發展的必答題。今年潑水節前夕,雲南多地已發布明確的潑水規定,其中包含嚴禁侮辱調戲女性、杜絕粗魯潑水行為和傷害性方式潑水。地方確立標準維護秩序,也要嚴肅執法做好表率,確保節日民俗運行在合理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