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算力更“聰明”“好用”
光是“能算”還不夠,還要讓科學計算更“聰明”、更“好用”。
之江實驗室智能計算軟件研究中心主任潘愛民告訴記者,算力資源天然存在的異構性,以不同技術實現的計算能力,往往出自不同的系統架構或指令集,在實踐中算力的異構和軟件不兼容是普遍存在的,這不僅提高了算力使用的門檻,也使得算力利用率往往難以得到有效提高。
“一個規模較大的數據中心每天要面臨大量複雜的計算需求,這就需要根據不同的任務所需,以最佳方式利用既有計算資源和最恰當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潘愛民說。
2022年,之江實驗室推出了“之江瑤光”智能計算操作系統,各種異構算力資源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算力池”,可同時供大量科研項目共享使用,既做到“牽線搭橋”,又可以“運籌帷幄”。
所謂“牽線搭橋”,是用戶和算力之間,通過一個“資源連接器”,聚合高性能計算、智能超算等不同類型算力資源,將算力調度的損耗降到低於10%。
所謂“運籌帷幄”,是按策略對數據進行編排調度,把數據高效傳達到計算集群和節點,讓每台計算機物盡其用,協同整合算力可達10EFlops(每秒1000億億次浮點運算)。
目前,之江瑤光的算力服務能力已經在材料、基因、制藥、天文、育種等科學研究領域落地應用。“按照現在的敏捷迭代開發模式,這個系統會變得越來越高效,也越來越智能。”潘愛民說。
智能計算賦能百業發展
今年以來,之江實驗室算力利用率增長了近50%。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重要依托,算力高速運轉背後是產業的智能升級。
在之江實驗室的園區,工作人員在手機APP上簡單操作,就可以為入園的客人“下單”無人接駁車。一台無人車配備近20個傳感器設備,依靠數據與算法,無人車可以做到360度無盲區的感知,並在複雜天氣和環境條件下檢測到障礙物。
智能計算在賦能智慧醫療領域顯示出強大潛力。在之江實驗室自主研發的多中心智能醫學信息平台上,杭州、南京、合肥3個城市的多家大型三甲醫院之間,在確保原始數據不離開醫院的前提下,可以實現臨床數據的協同分析。依靠隱私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數據不出門,算法多跑路”。
“智能計算無處不在,無感的計算已滲透於各行各業,深刻影響並改變著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朱世強說,比如,智慧城市中的“天眼”系統、智慧工業領域的智能工廠場景,背後都有無感計算的加持。生活場景中,老百姓每天都會看的天氣預報,以及正在落地的自動駕駛,離不開超級計算、融合計算等的支撐。
如今,計算產業正呈現出智能化、泛在化、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計算越來越無感,使用越來越便捷,產業空間正飛速增長。根據《智能計算中心創新發展指南》顯示,目前全國超過30個城市在建或籌建智算中心。預計未來5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52.3%。
“未來,智能計算將會有更加強大的穿透力和更加巨大的產業空間。”朱世強說,之江實驗室將加快建設智能計算數字反應堆科學裝置,不斷拓展重大應用領域,成為眾多行業攻堅克難的得力工具,服務國家戰略、數字經濟和社會民生,加速社會進入智慧時代。(記者 郭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