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據人民網報道,雨後的神山村,薄霧輕籠,水聲潺潺,綠竹蒼翠欲滴,全國人大代表、江西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村民左香雲正聚精會神地打磨手中的竹筒。不久前,他給村民們做了一次全國兩會精神宣講。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這次參加全國兩會,我深切感受到黨和國家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高度重視,我們要繼續做大做強竹加工產業。”左香雲說。近幾年,神山村先後開發出黃桃園、茶園和雷竹園,陸續向村民發放分紅20多萬元。今年,神山村將打造神山竹禮鋪,推動竹產品品牌化經營。
贛鄱大地生機勃勃,孕育著豐產增收的希望。
找准特色、延伸鏈條,產業富農見實效
在新餘市渝水區水北鎮,記者跟隨琴山村黨支部書記鄧冬生來到村後山崗。滿山遍野的油茶樹上,正“冒出”一顆顆綠豆大小的茶果。“咱們村油茶產業紅火,全靠一支鄉村振興服務隊!”鄧冬生口中的服務隊,就是新餘市水北商會參與的“萬企興萬村”活動項目之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時,對新餘市水北商會引導民營企業家參與脫貧攻堅的做法給予肯定。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對“萬企興萬村”行動表示肯定。<nextpage>
“總書記強調,資本下鄉,要把投資投到點上,南轅北轍不行,要真正做到造福農村、富裕農民。”新餘市水北商會黨委書記、會長鄒細保說,“我們有320名會員投身鄉村振興,找准特色產業,幫農民找到致富‘金鑰匙’!”
琴山村種植油茶樹已有20多年歷史,但5000畝油茶林分散經營,油茶果時有滯銷。為此,水北商會出資50萬元,渝水區投入170萬元,共同打造高產油茶深加工產業基地。
村民鄧志兵一邊檢修榨油機,一邊給記者算賬:“我種了53畝油茶樹,一年采摘油茶果3萬多斤,辛辛苦苦運到外面,每斤只賣1元多錢。現在采下果子直接榨油,去年榨了2200斤茶油,掙了13萬元。”得益於油茶產業,琴山村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曾經的省級貧困村蝶變成鄉村振興明星村。
找准特色產業,延展產業鏈條,江西努力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
在豐城市潭埠村潤泉種植專業合作社廠房,經過除雜、碾白、精篩等工序,一粒粒晶瑩飽滿的稻米打包下綫。“咱們的‘泉潤香’富硒大米,進超市都是搶手貨。”合作社理事長謝江波語帶自豪。
“合作社每年加工水稻超1萬噸,不僅帶動50多人就業,還有力助推了水稻種植業的發展。”村黨支部書記劉飛彪介紹,通過“企業+合作社”模式,合作社3年裡每年為村集體創收2萬多元。
“合作社下訂單,我們只管種好田,每噸收購價比市價高300元,收穀車直接開到田裡,種糧更省心!”西岸村種糧大戶鄢龍騰說。
目前,豐城市以大米為原料的深加工企業已有34家,年加工大米15.9萬餘噸,總產值23.2億元。<nextpage>
瞄准特色產業,助力農民增收。江西現有農業產業化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059家,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213.8億元,首次突破4000億元。2022年,江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36元,同比增長6.7%。
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同,科技興農動力足
走進撫州市東鄉區廣昌村的蛤蟆頭稻漁種養專業合作社,一個個一畝見方的池塘內,不少蛙苗正蹬腿暢游。
“這些是黑斑側褶蛙。”合作社負責人陳俊介紹,每年4月至9月是蛙的生長季,也是銷售黃金期。“如今,它們能提早一個多月開始生長,全靠省科技特派團洪一江教授的新技術。”
2019年,江西省特種水產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南昌大學教授洪一江帶領團隊,在東鄉區推廣黑斑側褶蛙早繁技術。陳俊回憶,當時他與洪一江進行了深度交流,希望實現一年四季供種。此後,洪一江帶著學生開展蛙的良種選育、早繁培育和生態養殖技術攻關。
在“公司+農戶”模式帶動下,近300戶農戶發展稻蛙產業,通過“稻蛙共養”,為合作社帶來收入800萬元。2022年,東鄉區稻蛙養殖產業產值達到8000萬元。
東鄉區農戶們收獲致富喜悅的同時,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項目團隊起草的《稻蛙綜合種生產技術規程》地方標准,正接受專家評審。“這份地方標准,就是我們寫在大地上的論文。”團隊成員吳娣博士說。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打開上饒市廣豐區西壇馬家柚標准果園科技小院的數字農場雲平台,各類數據一目了然,平台裡的馬家柚長勢喜人。“老陳,柚樹黃葉很多,要注意炭疽病。”見部分區域果樹有異常,馬家柚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吳方方立即聯系種植戶陳高步,叮囑他及時施藥。<nextpage>
吳方方介紹,廣豐區以科技創新為產業賦能,全力推進馬家柚產業提質增效,目前全區馬家柚種植規模已達19萬畝,年綜合產值近20億元。
同樣被科技賦能的,還有贛南臍橙。近年來,贛州市借助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促進贛南臍橙產業創新發展。目前,贛州市臍橙種植面積達178萬畝,帶動100多萬人增收。
“江西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2013年啓動以來,每年省財政支持經費達到4500萬元,今年還會增加。”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副處長劉凱介紹,24個首席專家揭榜掛帥、120個崗位專家、84個綜合試驗推廣站、1000餘人的專家團隊,構建了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同、省市縣貫通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築巢引鳳、抱團發展,“頭雁”帶動鄉村興
“我們的年輕人、知識分子,也要雙向流動。一方面在城鎮化過程中成為新市民,另一方面農村對人才需求很大。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肯定了返鄉創業大學畢業生魏巧的職業選擇。與魏巧一樣,江西90後大學生利蒙和程鵬,畢業後也投身農業創業之路。
9年前,利蒙在安義縣成立利邦綠色農業有限公司,主營生態土雞蛋。8年前,程鵬在餘幹縣成立江西林發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工廠化育秧。“剛創業就欠下了300多萬元債務,多虧縣農業農村局有針對性地幫扶,讓我們及時貸到了10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程鵬說。
如今,兩人的公司都已走上正軌,程鵬的育秧廠,單季可以育秧1萬畝。通過建立村企聯盟,教技術、做管理,參與的小散農戶每季每畝純收入可增加200元以上。利蒙的“土蛋蛋”走進高端超市,年銷售額達6000萬元,輻射帶動當地1000多戶農戶養殖生態土雞,戶均增收超過2000元。<nextpage>
2022年開始,江西省啓動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全省現已培育“頭雁”920名。程鵬和利蒙,已成為“頭雁”裡的佼佼者。
另一個農村人才項目——“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在江西已開展10餘年。通過築巢引鳳、本土培養,7.2萬名農民大學生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70後丁建新,便是其中的一員。
在南昌市紅穀灘區流湖鎮上房村的新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廠區內,液體發酵罐正自動攪拌菌種,標准控溫菌房裡,剛冒頭的袖珍菇散發出濃鬱的菌香。
“這是我們和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應用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研發的立體循環智能菌菇房,節能30%以上,可實現立體栽培、智能控制。”手指一台“大家夥”,丁建新告訴記者,公司去年帶動周邊村100多戶農戶走上致富路。
丁建新介紹,政府不僅擇優錄取種養大戶到江西農業大學等高校免費深造,還打造了“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讓大家抱團發展。
領頭雁兒飛,其他雁兒如何跟上?聚焦產業需求,江西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團省委和省婦聯,共同培育高素質農民,并與省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簽訂協議,為他們提供無抵押專項信貸服務。目前,已累計培養高素質農民24.8萬人。
“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江西省委主要負責人說,江西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組織引導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領域人才到基層一綫服務,助力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越來越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