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網評:要用調研根治“新面子舊裡子”
來源:東方網 作者:丁慎毅
“問題上報:發現一個塑料瓶。解決方案:清理該塑料瓶。”近期,中部某縣一名村黨總支書記向半月談記者介紹了一條巡河記錄。他在巡河過程中發現塑料瓶,使用“撿起”的方式解決,並打開一款巡河App拍照上傳,以完成上級“每月問題上報”的考核要求。半月談記者走訪發現,開發政務App的本意是優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但近年來一些地方的政務App功能流於形式,白白消耗行政資源,徒增基層負擔。(4月21日半月談)
看起來,發現塑料瓶、清理塑料瓶,好像是及時發現問題、提交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即使及時解決了這一問題,相比群眾那些更緊要的“急難愁盼”,這種處理塑料瓶的辦法,還是讓人哭笑不得。更不要說有的政務App雖然設置了問題反饋功能,並要求定期有一定數量的問題上報,但上報了問題往往不能及時妥善解決。
由於一些地方把APP積分與單位考核掛鈎,幾乎每個部門、每項職能都在推App,越是基層幹部,需要下載的政務APP就越多。由於單位與個人使用APP每天上報處理信息數量掛鈎,“留痕”考核壓力下,不管輕重緩急,先把痕跡填滿再說。
而更讓人無語的是,App卡頓或閃退,一切又得重來。而軌跡記錄、時間限制等硬性要求,如果遇上應急任務,此前的記錄則半途而廢,讓人白費工夫。據一名村書記說,不少村幹部連上廁所都在“刷積分”、填數據。甚至有地方專門為此安排了“登錄員”:指定一名村幹部管理6個工作賬戶,定時定點把需要登錄的App“刷一遍”。更不要說搞了信息化,還離不了紙質表。這種情況被基層幹部稱為“半吊子信息化”“做樣子信息化”。
由此可見,“減負”技術在實際應用中被異化為“增負”手段,進而導致工作上報“真留痕、假落實”,工作互動從“面對面”變成“空對空”,成為典型的“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形式主義出現“新面子舊裡子”。
對此,基層幹部呼籲:政務APP不能一哄而上“比著搞”,不求實效求“時尚”。智能工具關鍵應在管用而不在考核。相關部門要求:對形式主義新變種要露頭就打、及時叫停。一些地方紀檢監察機關也通過設立監測點、制定“負面清單”等方式,堅決遏制“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
但是,表面上,形式主義是一個工作作風問題,而根本上是一個官僚主義問題和工作體系問題。“指尖”代替不了“腳尖”,“平板”代替不了“腳板”,“鍵對鍵”代替不了“面對面”,“九龍治水”代替不了“共享共管”。如果上級部門不能扎扎實實搞好調查研究,不能讓“四不兩直”調研成為工作常態,即使遏制“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可能還會誕生其它新的形式主義。這也是為什麼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原因。衹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衹有讓調查研究的過程,成為促進領導幹部正確認識政績觀、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的過程,才能深切瞭解實際情況,解開高效社會治理的“密碼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