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刻闡明了農業現代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堅強支撐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釋放出夯根基、強農業的政策信號,農業高質量發展既是時代所需、更是未來所向。
光明日報發表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聯研究基地研究員劉玲、都宜金文章指出,嚴守耕地紅線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是提升糧食產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土地是糧食生產載體,守住耕地紅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要害。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務必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堅持良田糧用、藏糧於地。我們應抓緊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做到方案先行、任務落實落細,有序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做到辦法落實、資金到位、質量和管理到位。同時,健全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農業增產增收可持續。
種業安全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密碼。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和耕地一樣是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錘煉產業韌性的關鍵一招。為此,必須加快推進種業革命、實現良種化,加快謀劃布局農業科技攻關力量,打造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選准並瞄准突破口,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糧食安全的源頭保障有力,聚焦糧食品種培植研發、大豆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核心種源研發,突破基因編輯、生物工廠、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基礎原創技術、生物循環技術、拓展食物來源技術等領域的瓶頸制約,不斷提高農業增產良種貢獻率水平,為增韌性、穩產量、提產能培育出更多高質量的種業中國“芯”。
農業機械化、設施化、智能化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支撐。要有效提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一體化推進機械化、設施化和智能化,研製和裝備農業關鍵設備,推進農機裝備工程化應用;提高農業產業數字化水平,聚焦新產業新業態,打造產業發展新賽道,在農業種植、生產服務各個環節廣泛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人工智能技術,擴大智慧農業覆蓋面,錘煉出與現代化農業相匹配的土地產出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
產業全鏈條升級是產業興旺的重要環節。應拉長產業鏈,補齊農業產業鏈條較短、綜合效益不夠高的短板,著重依靠農業農村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聚合鄉土資源、地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打通農業種養和農產品加工流通各環節,實施優勢產業延鏈、短板產業補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延伸,提高產業接續力和競爭力,以產業韌性推進產業振興,奮力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