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鼓勵二三產“雙向奔赴”融合發展。亞當•斯密認為經濟發展是一個產業不斷細化的過程,隨之而來的就是產業鏈不斷深化、供應鏈不斷複雜。在這個深化和複雜化的過程中,產業分類的邊界愈發模糊,一些製造業企業的研發投入超過了很多科技型企業,則這家企業兼具二產、三產屬性。有的製造業企業通過“總部經濟”等逐漸弱化製造功能,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還會將製造環節全部外包;一些科技型公司也通過“中試”“熟化”等措施往製造環節靠近,甚至發展出來屬於自身的高端製造環節。
另外,鼓勵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還有另一層意義:由供應鏈鏈接的企業之間可以實現二三產融合或相向發展,或者專門從事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可以切入二產。珠三角的電子信息產業發達的原因之一就是擁有龐大的電子批發市場,諸多創業者利用電子批發市場強大的供應能力,誕生了不少製造業企業,屬於二三產業融合的範例。中國第一家供應鏈上市企業怡亞通不僅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同時自身也進入製造業領域。通過二三產融合發展,供應鏈從網絡結構走向立體化結構,結構更加複雜和穩固。
四是支持企業系統化“走出去”。企業“走出去”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環節,是利用“兩種市場”“兩種資源”的關鍵一招。但是企業“走出去”並不是某一個環節的“走出去”,而需要系統化的“走出去”才能牢固地占領市場,保證不輕易被取代,還要通過“母工廠”模式保證國內技術處於領先地位。企業尤其是製造業企業“走出去”,相關的金融、物流、投資(企業自身業務或者其他相關企業)等環節要打包成為一個功能綜合的“工具箱”,全方位解決目的地所遇到的各類問題,避免單一環節或單一企業的“單打獨鬥”。同時,深耕當地還需要熟知當地文化,因此企業系統化中包含了對當地文化、法律的理解,一個企業系統化“走出去”要熟知所在地國家的歷史和宗教信仰,要深入當地社會基層,尊重習俗,在當地深入拓展供應鏈,進而保障企業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