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要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本源,避免經濟脫實向虛和過度金融化。 |
中評社北京6月9日電/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優化中國金融體系結構、塑造中國金融成長、探索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的根本遵循。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因此,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要把握好世界各國金融發展所呈現的規律性認識,更要找准並堅持中國特色,回應中國之題、人民之問。
學習時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文章介紹,金融發展一般包括金融規模、金融深度、金融穩定(安全)以及金融治理四個維度。通過金融發展,可以提升金融體系效率與金融治理能力,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以及金融國際競爭力。金融發展不能僅體現在“量”的方面,即規模擴張,更應體現在“質”的方面,即效能提升;金融高質量發展是“量”的合理增長與“質”的有效提升二者的有機統一。實踐表明,中國金融發展的邏輯內嵌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大邏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旨歸
文章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所有這些目標,無論是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和平發展,歸根到底,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目標。這就意味著金融高質量發展要回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以資本為中心。
著力提升金融的普惠性與包容性。要打破金融“嫌貧愛富”的慣性思維,降低准入門檻,使金融服務觸達更多的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業,幫助他們克服因為沒有賬戶、缺少抵押等原因而無法獲得信貸及其他金融服務的困難。發展普惠金融,一方面要解決普而不惠問題;另一方面要規範金融科技發展,防止其可能產生的“陰暗面”,使擁抱新技術的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一致起來,促進科技向善,更好地服務社會。
推動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發展,踐行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雙碳目標的提出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的堅定決心。推進實現雙碳目標,一方面要發展綠色金融,為綠色產業提供融資支持,另一方面要發展轉型金融,支持高碳產業向低碳化轉型升級。此外,關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治理成效的ESG理念也充分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環境方面,ESG關注企業的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利用、溫室氣體排放等因素,契合人民對美好生態、美麗中國的訴求;在社會方面,ESG關注企業的工作環境、供應鏈標準、慈善活動、社區關係、員工福利等因素,契合人民對協調、共享發展的訴求。在治理方面,ESG關注企業的商業道德、反競爭行為、股東權益保護等因素,契合人民對公平競爭、自身權益保護的訴求。
促進資本規範發展。資本擴張有其自身的邏輯。資本擴張一方面會帶來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造成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緊張,甚至產生“馬太效應”,擴大貧富差距。因此,促進資本規範發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金融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需要深入推進實施公平競爭政策,使各類資本機會平等、公平進入、有序競爭;正確處理資本和利益分配問題,既保障資本參與社會分配獲得增值和發展,也更加注重維護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全面提升資本治理效能,促進資本規範發展。
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著力方向
文章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金融要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本源,避免經濟脫實向虛和過度金融化。金融創新和發展要圍繞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能,著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著力方向,需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解決好以下兩大難題。
一是金融機構如何服務好實體經濟。據統計,金融體系中國有金融資產占比約為90%,國有控股金融機構占比約為55%,體現出中國金融體系以國有為主導的鮮明特徵。而民營經濟在稅收、GDP、技術創新、城鎮就業以及企業數量上分別占到五、六、七、八、九成,可以說是實體經濟中的重要力量。但金融機構存在所有制偏好,對於(大型)國有企業格外青睞,而對眾多(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需求的匹配度較低。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於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突出競爭中性,繼續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推動金融領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金融部門治理結構的優化。
二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如何更好地支持科技創新。中國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在承擔風險以及風險識別上存在“先天不足”,導致對科創產業支持不夠。因此,支持科技創新,需要“耐心資本”與“風險資本”齊頭並進。一方面,需要商業銀行加大對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長期資金支持,發展“耐心資本”,擴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信用貸款等;放寬銀行對股權投資的限制,支持商業銀行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保險機構、信托公司等出資創業投資基金、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等,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股權融資;支持資產管理產品依法投資包括未上市科技企業股權及其受(收)益權在內的權益類資產,實現資管產品期限與其所投資資產期限相匹配、與科技企業成長周期相匹配。另一方面,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全面實行註冊制,健全退出機制,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切實發揮資本市場和風險投資在支持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