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樹立大食物觀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http://www.CRNTT.com   2023-06-27 09:00:41


 
  樹立大市場觀:內外兼修是糧食安全的關鍵

  文章認為,樹立大市場觀,就是要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建立兩條供應鏈互為補充的雙循環格局。

  國內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在市場失靈狀態下的宏觀調控功能,增強食物供應鏈韌性,提升保供能力和水平。中國已實現了從饑餓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巨變。但由於人多地少的剛性資源約束,目前大食物自給率還有不小的缺口,仍要靠國際市場調劑補充。

  據測算,要滿足中國農產品消費需求,每年需要有35億畝農作物播種面積,但即使算上復種面積,中國的農作物播種面積每年也衹有25億畝,還有10億畝缺口。有些農產品,因為品種、結構、效益的原因,必須從國際市場調劑才能滿足國內需要。例如,中國每年進口約1億噸大豆,如果自種,按照2018年大豆單產,需要約7億畝耕地才能種出來。

  因此,要保糧食安全,必須充分利用好國際市場,通過培育國際大糧商和跨國農業企業集團,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租賃土地、購買土地、合作共建等方式建造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全產業鏈基地,多途徑開拓國外可利用資源。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必須堅定“以我為主、適當進口”戰略,把握好農產品進口與國內農產品自給率之間的平衡點,全面貫徹落實“要打好農產品貿易這張牌,但關鍵要控風險、可替代、有備手,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支持企業走出去,提高關鍵物流節點掌控能力,增強供應鏈韌性”的戰略思想。

  樹立大生態觀:綠色健康是糧食安全的難點

  文章強調,樹立大生態觀,就是要“多打大算盤、多算長遠賬”,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不能只盯著19億多畝耕地的生態,還要關注整個自然生態的穩定。

  自然生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人有兩個身體,其中“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生態安全與糧食安全一樣具有基礎性,馬克思的話意在告誡人類,“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就是既要考慮耕地自身的生態功能健康,也要兼顧區域生態系統的恢復和改善。絕大多數的糧食生產,高度依賴於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而自然環境各系統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且一個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資源產出能力等都是有限度的,過度開發利用出現的問題可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其修復可能需要較長時間,甚至無法修復。

  數據顯示,中國農田土壤污染率從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5%上升至2014年的19.4%;《2020年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報》顯示,全國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國廢水中需氧量排放量的62.1%,農業源氨氮排放量占全國25.8%,農業源總氮排放量占全國49.3%,總磷排放量占全國73.2%。農業集約化生產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但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導致農牧生態系統失衡和退化,正威脅著農業生產,導致食物品質下降,在消費者安全綠色有機的訴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供給壓力不斷加大。

  中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水資源也在惡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流域100平方公里的河流5萬多條,現在衹有2萬多條,且大小河流全都陷入水臟的困境。水資源面臨枯竭的原因就在於山水林草遭到破壞帶來的惡果。中國19億多畝耕地,衹有10億畝是水田和水澆地,其餘全是“望天收”。生產一斤小麥需要1000斤水,生產一斤水稻需要1500斤水,水缺種不出糧,水臟種不出好糧。

  所以,從長遠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必須樹立並踐行大生態觀,向各類資源要食物時,都應以保障整個自然生態的安全為前提,牢記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尤其要樹立植物、動物、微生物三物循環利用的理念,沒有三物循環的良性生態系統,什麼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都是空話。

  樹立大節約觀:鋪張浪費是糧食安全的痛點

  文章分析,樹立大節約觀,就是要推動糧食收購、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的全鏈條節約減損。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

  近年來,中國在糧食收購、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取得了明顯的減損成效,但糧食損失浪費現象仍然不少,個別環節較為突出。據有關調查測算顯示,每年中國損失浪費的食物超過20%,高達9000多億斤。

  有研究表明,中國27%的糧食在農場到餐桌的過程中被損失或浪費,與之相關的土地、水、碳、氮、磷類似於一個中型國家的水平。餐桌上的浪費同樣觸目驚心,每年中國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有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價值高達2000億元,如果這些食物不浪費,能夠滿足2億人一年所需要的糧食。糧食的產後環節損失量如此驚人,必須切實樹立並貫徹大節約觀,以糧食減損、遏制浪費保障糧食安全。

  在中國,糧食生產僅“三夏”小麥機收環節減損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挽回25億斤糧食,節糧減損等於建設無形良田。中辦、國辦印發的《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到2025年,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糧減損舉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推動節糧減損取得更加明顯成效。

  節糧減損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鏈條長、範圍廣、環節多,必須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施策,促進糧食“產購儲加消”全產業鏈節約減損協同聯動。尤其是要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和過度消費,深入開展“光盤”等糧食節約行動,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傳承“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優良傳統,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從更宏觀更深層的視野看,樹立大節約觀還應從農產品生產的源頭抓起,節約耕地、節約淡水。中國600多個城市2000多個縣城3萬多個鄉鎮駐地總計建成區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按照國際標準一平方公里一萬人即可居住12億多人。今天即使不增加一點占地,城鎮化率也可高達80%多,但近十年來,耕地每年仍以一千多萬畝的速度在減少,如此下去,再過十年,18億畝耕地紅線將被突破。中國的淡水資源81%集中在長江以南,但江南不少地方把“糧倉”變成了“錢櫃”,不再種地,有的即使種地也怕麻煩,實施水改旱。而嚴重缺水的北方卻要用南水北調的水種糧,然後再北糧南運供南方消費,這種悖論需要改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