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集束炸彈在人道主義層面引發的嚴重問題,2008年5月,107個國家締結了禁止此類武器的《集束彈藥公約》。然而,慣於唱人權高調的美國卻不在此列,這導致其仍可以肆意使用和輸出集束炸彈。或許是意識到向烏克蘭提供集束炸彈將面臨國際社會的道義譴責,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萊德隨即表示,美國將向烏克蘭提供啞彈率最低的新型號,最新測試啞彈率低於1.2%。但無論如何,啞彈率再低,考慮到子炸彈量的高基數,其造成的潛在威脅仍然不容小覷。更何況,有反對者指出,美軍所謂的“低啞彈率”是在理想化且不現實的條件下測試的結果,實際數字可能遠比官方聲稱的高很多。2022年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提交給議員的一份報告也表示,美國武器庫中集束炸彈的“‘啞彈率’評估存在巨大差異”,一些製造商聲稱“啞彈率”衹有2%至5%,但掃雷專家的報告卻是10%至30%。
曠日持久的烏克蘭危機,已經給當地帶來了深重的人道主義災難。戰爭帶來的生命威脅,使數百萬民眾被迫離開賴以生活的家園,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一旦使用集束炸彈的口子打開,那些不知道哪天就會突然奪去民眾生命、摧毀其健康的炸彈,將一次次用血淋淋的悲劇反復揭開民眾心頭的戰爭瘡疤,成為縈繞多年不會散去的噩夢。
為此,自我標榜“人權衛士”的美國應三思而後行,真正將“保護人權”落實到行動中,而不是用作霸凌他國的輿論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