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報導,拜登政府將在今年8月發布加速推進“限制美國資本對中國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端科技領域企業投資”的行政命令,以進一步排除中國的全球參與。顯然,美國的“去中國化”政策一直未有改變。因此,“去風險化”僅僅是美國為了逃避指責,對脫鈎話術的精美包裝。其看似論調溫和,卻難以掩蓋“去中國化”的本質,是美國對華“既要又要”的心態體現——一方面試圖減少“脫鈎”成本,另一方面又以“競贏中國”為首要目標以強化霸權。
維護安全還是強化霸權?
美國慣於借安全名義濫施霸權行徑。熱炒“去風險化”話語,實質亦是為鞏固其霸權地位。美國一貫鼓吹“中國威脅論”,其實,美國的霸權主義才是國際風險的源頭。
美國在建國240多年歷史中衹有10多年沒有打仗。據不完全統計,從二戰結束到2001年,世界上發生的248場武裝衝突中,美國挑起的就有201場。同時不斷策動“顔色革命”,試圖推翻50多個外國政府,粗暴干涉至少30個國家的民主選舉。
除了直接或間接的軍事干涉破壞國際秩序外,美國揮舞的經濟金融大棒也威脅著整個世界。強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肢解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美國使用制裁、限制進出口、加征關稅等多種措施對他國實施經濟霸凌,對其盟友也毫不手軟。長期以來,美國依仗美元霸權,通過切斷或限制美元供應融通等對其他國家施壓和制裁,造成金融或經濟衝擊。去年以來,美聯儲持續激進加息,美元急劇升值,令不少國家本幣貶值、資本外流、償債成本上升、輸入性通脹加劇,一些國家甚至陷入貨幣或債務危機。
2013年“棱鏡門”事件曝光,美國控制各國以維持霸權的企圖昭然若揭。但美國假借維護國家安全之名,對全球大肆監聽、竊取國家情報的惡劣行為並未停止。2022年5月由美國喬治敦大學隱私與技術法律中心發布的《美國的天羅地網:21世紀數據驅動下的驅逐》報告中顯示,美國已在入境和海關執法局設置了複雜且龐大的監視網絡,對全球進行無差別監視,成為名副其實的“監視帝國”。顯然,美國此種監聽竊密的行為對他國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