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供應鏈更須“去政治化”
http://www.CRNTT.com   2023-07-14 10:59:44


北約峰會(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據中國網報導,近來,“去風險”(De-risk)逐漸取代“脫鈎”成為美歐對華政策的高頻詞。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就公開表示,中國與歐洲的關係不是非黑即白的,對華“脫鈎”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歐洲應當關注的是“去風險”。隨後,七國集團(G7)在廣島峰會上發布公報指出,要對中國“去風險,而不是脫鈎”。與此同時,美國高級官員也在不同場合作出類似表態。上周,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來華訪問時稱,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鈎”,而是要“去風險”,即實現供應鏈多元化。

  在短短四個月時間裡,美歐國家集體“修正”了對華政策的表述,這並非偶然,其背後折射出西方在對中國採取一系列遏制封鎖政策之後,終於認識到“脫鈎”是不可能的。西方國家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中國供應鏈的方案,於是,不得不軟化之前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儘管從語氣上看,“去風險”比“脫鈎”要溫和一些,但是仍然沒有改變“去中國化”的本質。“風險”一詞本身就包含了對與中國合作的消極態度,是將政治凌駕於市場之上的另一種表現。“去風險”對於全球供應鏈構成的隱患同樣不可小覷。

  馮德萊恩聲稱,歐盟最關注的是經濟領域的“去風險”,歐盟須在健康、數字和清潔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不受單一供應來源的干擾。類似的,美國所謂的對華“去風險”也集中在供應鏈和技術領域。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接受採訪時稱,美國應確保供應鏈和關鍵產品不依賴於任何國家。無疑,美歐官員的上述言論均劍指中國,其目的在於確保西方在新興產業領域的優勢地位。但正如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的評論所言,減少與中國的貿易風險本身就會製造很多風險。當今世界正面臨經濟復甦乏力的巨大挑戰,如何避免全球經濟墜入下行通道是擺在很多國家面前的首要難題。今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吉耶娃在北京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曾表示,今後幾年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仍是中國。如果西方將與中國的合作視為“風險”而不是機遇,只會阻礙世界經濟的復甦,加劇世界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作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不可撼動。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到33.2%,製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是全球製造業的樞紐。即便是在過去幾年西方對華“脫鈎論”甚囂塵上的背景下,中美貿易和中歐貿易仍然實現了逆勢增長。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2019—2022年間,中美貿易額從5400億美元增長至7600億美元,中歐貿易額則從7100億美元增長至8500億美元。“德國之聲”網站日前刊文稱,儘管“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之聲不絕於耳,但2022年德國仍然從中國進口了1919億歐元的商品,比2021年增加近1/3,而中國也連續第七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在世界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自然形成的,並非政治干預的結果。可西方國家卻出於意識形態偏見,企圖通過政治手段打亂全球供應鏈布局,因此,泛“政治化”才是全球供應鏈面臨的最大風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