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在講話中,總書記列舉了共同塑造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多個重要元素,其中包括“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值得注意的是,“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被列舉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智慧結晶之一,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中向國際社會展示的大國風範、交往之道。
“講信修睦”,源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其基本含義為,各國之間要相互講究信用、要建立和睦關係。這句話所記載的是孔子在參加祭祀之後觸景生情、發出的關於自身所處時代政治秩序的嘆息與期盼。“親仁善鄰”,則出自更早的《左傳·隱公六年》,即“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其基本含義是,一個國家應該親近善人、友睦鄰國。其所描述的場景是,陳佗勸諫陳恒公要將“親仁善鄰”作為國家最寶貴的方略,應同意鄭國的求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當中,信、睦、仁、鄰等傳統理念共同匯集為中華民族對天下有序良性互動及理想秩序的持續追求與不懈探索。
“信”是立國之本,更是國家間保持良好交往的根本基礎。《管子·樞言》曾言“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提出正確義利觀,倡導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的要求。2013年在印尼國會演講時,總書記曾提到“人與人交往在於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凸顯了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總書記再次強調了“大國尤其要作出表率,帶頭講平等、講合作、講誠信、講法治,展現大國的樣子”。
“睦”為國家間交往設置了和順親近、守望相助的和諧目標。《廣韵·屋韵》有雲:“睦,敬也……親也,又和睦也”。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中國一直追求和傳承的和平、和睦、和諧的理念,決定著中國作為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關鍵角色定位。2023年5月中國-中亞峰會成功召開,總書記再次提出了守望相助、共同發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重要目標,為中國與中亞國家乃至世界各國之間的和睦和諧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