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比利牛斯國家公園——
“核心區”“共建區”相互促進
從位於比利牛斯山北麓的法國西南部小城盧爾德出發,乘坐一個小時的大巴可以到達比利牛斯國家公園。途中汽車沿著盤山公路行駛,不遠處青山綿延,山頂若隱若現。
比利牛斯國家公園建於1967年,是法國第三個國家公園,沿法國和西班牙邊境綿延100公里,是比利牛斯山和地中海之間的氣候屏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比利牛斯國家公園內約有2500種高等植物,占法國本土植物種類的40%以上;有約4000種動物,其中不乏罕見或瀕危物種,如比利牛斯鼬鼹、岩雷鳥、西班牙羱羊等。其中,西班牙羱羊從消失到種群恢復成為這裡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成功案例。
西班牙羱羊又稱伊比利亞北山羊,上世紀初在法國比利牛斯山一側消亡,法國於2014年從西班牙將其引入。在嚴格管理和監護下,這裡重新成為它們的安居之地,種群數量已有300多只。比利牛斯國家公園物種再引進項目負責人埃裡克·蘇爾介紹:“公園目前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伊比利亞北山羊的生存,它為我們吸引了大批遊客。”
法國的國家公園是面向公眾開放的休閑、科教場所,每年能接待超過900萬遊客。如何在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同時,把對自然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的干擾降到最低,是國家公園管理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根據2006年《法國環境法典》修正案,國家公園被劃分為兩個區域,即有嚴格自然保護規定的“核心區”,以及與各方共同推進當地可持續發展的“共建區”。
“核心區”“共建區”並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促進。以比利牛斯國家公園為例,其“核心區”面積約4.6萬公頃,僅保留牧業和林業等傳統活動。“共建區”面積約24.5萬公頃,分布著60多個市鎮,居住著約4萬人口。這些“共建區”市鎮與各方共同制定並遵守國家公園保護開發的章程,以實現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等目標。“人類活動與自然之間的聯繫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問題的核心。”比利牛斯國家公園園長梅利娜·羅斯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