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郭台銘主張兩岸政策回歸“九二共識”、“一個中國框架”,具有搶奪藍營兩岸路線主導權之意涵。郭不斷提出公共政策,例如高等教育政策、興建金廈大橋、簽署兩岸和平宣言等等。尤其是兩岸政策,7月17日郭台銘投書美國《華盛頓郵報》,批評賴清德放棄“九二共識”,加劇台海戰爭威脅;呼籲台灣應有信心在“一中各表”框架下直接與大陸合作,兩岸始能真正走向和平。
郭台銘藉由海外投書,以“出口轉內銷”方式爭奪公共輿論市場,其所述的兩岸政策立場,與國民黨揭櫫主張並無實質差異,主張兩岸在“一中框架”下談判,其目的在於與侯友宜爭奪深藍選民及若干中間選民支持。從政策展現政治光譜來看,郭台銘兩岸政策立場比民進黨更加理性務實,也比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更具“戰略清晰”,也比侯友宜兩岸路線更親近深藍。
其次,金溥聰角色“雙面刃效應”。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於7月23日拋出“執政大聯盟”,既往黨內“立委”參選人羅智強也倡議“政黨輪替大聯盟”,前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也針對在野整合的類似倡議,然侯友宜競辦執行長金溥聰直接點名羅智強開轟,金溥聰在競選過程中以賞罰分明、堅壁清野果斷聞名,其明顯且直接強硬態度具有“雙面刃”效應,也激起許多挺郭派之地方派系不滿,加速其離心力發展。
金溥聰明快處置黨內派系與郭台銘間曖昧關係,可能產生“寒蟬效應”,遏制潛在與郭結盟,及避免國民黨內部鬆散而遭分化;但也可能反造成“黨中央”、侯競選辦公室及地方派系對立與緊張,不利於泛藍政治聯盟團結及選票極大化。就此而論,金溥聰作用可能成為一種“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尷尬角色,有關侯競選辦公室與地方選戰組織、派系應加強協調溝通。
侯友宜競選辦公室已於7月27日晚間發聲明,呼籲林金結切莫搶當“牆頭草”。林則宣稱“要開鍘就開鍘,對自己有信心”,儘管林金結後公開也表示支持侯友宜。黨中央宣稱對新北土城“立委”選將林金結與郭台銘7月27日在廟會同台,且出現“‘立委’支持林金結、‘總統’力挺郭台銘”宣傳品準備要祭出黨紀。林金結不僅與會,還與郭牽手高喊“台灣阿銘加油”,然則如此模糊鼓勵用詞,並非選舉上直接競選“總統”,冒然祭出黨紀可能分散團結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