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新發展。 |
中評社北京8月25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增強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光明日報發表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權力監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董瑛;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權力監督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堯文章表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係,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治理實踐的科學總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最新成果。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的新認識。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整體。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最終會帶來災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既鮮明強調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又深刻闡明了人與自然的整體性、生態系統各要素間的普遍聯繫性,超越了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等將人與自然割裂開來的思維方式,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唯物論、生態系統論的豐富和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新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蘊含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樸素理念,能夠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在現代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普遍走的是“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西方現代化進程的經驗教訓,充分汲取中華傳統生態智慧,正確把握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本土性特徵和規律性,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道路。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文章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突出位置,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決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新的步伐。
切實踐行“兩山”理念,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經濟社會價值。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新時代以來,中國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積極踐行綠色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減少過剩和落後產業,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綠色低碳關鍵技術,發展綠色金融,探索生態資源資產化;積極穩妥推動碳達峰碳中和,並將其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出台“1+N”政策體系,努力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