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轟轟烈烈的型號開發,實則是依靠美西方盟友的成熟技術和貨架產品支持。在研發電子戰飛機這樣高精尖裝備時,一旦失去外援或關鍵核心技術受到制約,項目必然會推進不利,這也是韓國必須直面的難題。
“背刺”盟友利益至上,美國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事實上,擁有電子戰飛機是韓國長期以來的夢想。
早在2019年,韓國一名高官在訪美時就明確提出,希望採購一部分用於情報監視和偵察的機載航電系統。令韓國寄希望於美國的主要原因是其KTX-2超聲速教練機計劃,正是在美國洛馬公司幫助下得以啟動,原型機於2002年成功首飛,命名為T-50“金鷹”教練機,取得不錯的國際軍貿業績。
沒想到,採購機載航電系統遭到美國無情拒絕。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衹有永遠的利益”,電子戰飛機研製涉及諸多核心技術,美國不可能輕而易舉地將其拱手相讓。
從電子戰飛機的功能上,也不難理解美國作出的決定——一款先進的電子戰飛機能夠為戰區指揮官提供防區外干擾能力,以應對複雜的通信環境和敵方雷達威脅,還擁有壓制敵方防空網絡、探測敵方空中目標的能力,可以為韓國謀求軍事方面獨立增加砝碼。這與美國的初衷背道而馳。
發展電子戰飛機會增強韓國軍事實力,一定程度上削弱美軍對韓國軍隊的掌控力,這是美軍不願看到的結果。
此外,韓國擁有自主研發或者可以自行生產電子戰飛機,勢必會對美國向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國出口EC-37B“羅盤呼叫”這類電子戰飛機造成影響。
利益至上是美國遵循的一貫法則,“背刺”盟友的例子也屢見不鮮。1978年,瑞典薩博公司與印度軍方簽訂“雷”式戰機採購協議。美國為了鞏固對印軍售市場,選擇橫插一手,對“雷”式戰機發動機實施禁運,導致交易最終流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