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刻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義
http://www.CRNTT.com   2023-09-21 07:51:30


   
  第四,基於經濟發展規律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中國經濟發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
  
  世界各國發展規律表明,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都要經歷從追求速度到追求質量的整體性轉變。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衹有十幾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那些取得成功的國家和地區,都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後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經濟學的實證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數經濟體的發展經歷了或即將經歷“結構性增速”和“結構性減速”兩個過程。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一個“結構性增速”的過程,其經濟機理是生產要素結構和產業結構都推動“增速”。在生產要素方面勞動投入增長和勞動參與率的提高、資源要素資本化和資本形成能力的增強、工業技術的廣泛採用,在產業結構方面資源配置從效率低的第一產業向效率高的第二產業轉移等,都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已進入“結構性減速”的過程,表現為勞動參與率下降,資本報酬遞減導致資本投入增速亦呈下降之勢,第二產業的技術創新面臨瓶頸,第三產業的技術創新以及傳統行業的效率提高都面臨動力不足的挑戰。當經濟發展中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必須轉向質的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依據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作出了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階段的重要判斷,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作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為主要特點的新常態的判斷,指出在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的趨勢性變化。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潛在增長率做不到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和基數變大後經濟難實現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現有資源環境也難以承受經濟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我們黨在經濟發展實踐中不斷深化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
  
  第五,基於戰略安排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按照黨中央擘畫的戰略安排穩步推進。具體而言,從短期看,是指黨的二十大召開後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從中期看,是指到2035年中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從長期看,是指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使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扎實推進短期、中期、長期目標的實現。
  
  蘊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蘊含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蘊含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實踐告訴我們,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發展環境不會一成不變,發展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理念自然也不會一成不變。同時,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判斷,對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時調整,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我們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這一進程彰顯了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
  
  體現質量互變規律。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也體現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必須認識到,新發展階段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既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奮發進取、積極有為的結果,又在新的起點上對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反映普遍聯繫的觀點。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衹有用普遍聯繫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必須從普遍聯繫的觀點出發,運用系統思維,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增進民生福祉等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
  
  體現矛盾論的觀點。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矛盾組合而成。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善於釐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區分輕重緩急,在兼顧一般的同時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
  
  明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文章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必須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以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擁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豐富的人力資源、完整的產業體系,並形成了強大的供給體系,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巨大,面對嚴重的外部危機衝擊,我們把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推動經濟發展向內需主導轉變,國內循環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開始顯著上升。
  
  近幾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與此同時,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中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而超大規模經濟體可以也必須內部可循環。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塑造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從需求看,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其中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是全球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從供給看,中國基於國內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發揮。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中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下一階段,需牢牢抓住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要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有針對性地加快補齊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短板,解決“卡脖子”問題,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確保在極端情況下經濟正常運轉;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保持中國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把發展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