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劉尚希:對財政的另一種認識
http://www.CRNTT.com   2023-10-18 08:28:14


  中評社北京10月18日電/在微觀領域,尤其在金融學裡面,風險概念,支撐了保險學和保險市場的發展。風險這個概念其實就是一種虛擬思維的起步,過去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實體占主導,但現在已經進入一個虛擬社會的時代。虛擬經濟、數字社會來臨後,不僅是經濟,整個社會快速進入虛擬化,虛擬化程度越來越高,跟我們建立在實體理性之上的認知實際上愈發背離。因此,從實體理性去觀察越來越虛擬化的社會,其中很多問題越來越難以理解。

  公共風險視角的財政體現著思維的改變和對財政的另一種認知

  我們基於風險邏輯對財政學開展研究,探討其概念、內涵、外延、內在機理,進一步對照現實經濟運行、財政體制、財政政策,試圖找尋一些新解釋,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和改革措施,這是風險社會對理論研究、對財政學的新要求和新呼喚。

  從公共風險的視角看,財政是一種社會機制,它動員、集中和使用社會資源,調節各種利益關係,化解社會共同體面臨的公共風險,構建社會共同體發展的確定性。公共風險視角的財政體現著思維的改變和對財政的另一種認知。

  一是整體觀。財政看問題要有全局視野,不只是財政的收收支支,不能局限於做一個“賬房先生”,否則就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為國家治理基礎的木桶“底板”作用。因為財政是經濟社會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所以要跳出財政看財政,不能有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觀念。防範化解公共風險的過程中要有全局意識、宏觀視野和演化觀念。

  二是確定性是構建的,不是發現的。財政要改革,制度要創新,都要基於公共風險導向,有什麼樣的公共風險,就要怎麼去進行改革,以此對衝公共風險,構建新的確定性。規律是基於條件的,不知條件談規律,等於沒說。這就是說,各種規律帶來的確定性也都是構建的,自然規律也不例外,何況人類社會的運行與發展。具體到財政預算編制、績效評價、稅收制度、收費制度等內容都是分散的碎片,缺乏統一的理論將其系統梳理歸納,在實際工作中很容易出現偏差,而這些問題都應當以公共風險為導向去考慮,統一到社會共同體公共風險的防範化解當中去。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就應通過財政收支的功能化運用去對衝風險,給整個社會注入更大的確定性,這樣才能讓社會共同的公共風險最小化。

  三是以風險對衝風險。財政政策制定的目的是對衝風險,實際上是以財政風險作為一種工具去對衝公共風險,比如對衝疫情的風險、外部的風險。所以風險社會中政策的制定、調整,最基本的原理就是權衡風險。權衡風險的起點在財政風險與公共風險,若財政不可持續,在防範化解公共風險過程中就會產生“火上澆油”效應,導致公共風險蔓延擴散;若對財政風險的工具性功能認知不足,目標與手段顛倒,追求財政風險最小化,則會導致公共風險最大化。以財政風險為手段,以對衝公共風險為目標,這是不能顛倒的。赤字財政的實踐實際上就蘊含了這種思維,從而打破了局限於財政自身的“平衡財政觀”。赤字財政成為財政常態,反映出公共風險的演化在加速,而制度變遷跟不上。對風險進行排序,將首要風險擺在最重要的位置,最終在整個社會形成動態的“風險地圖”,並根據風險地圖去調整財政政策。

  四是風險是分類、分層的,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從財政視角來觀察,最典型的是公共風險、財政風險與債務風險,這既是三類風險,也是三個不同層次的風險,也是性質不同的風險,其對應的風險主體是不同的。公共風險是以整個社會共同體為主體的風險,屬於整體性的風險,或說宏觀風險;財政風險是以政府為主體的風險,政府作為公共主體承擔公共責任,所以對公共風險負有兜底的責任;債務風險也是以政府為主體的風險,但此處政府作為民事主體出現,同樣受民法的約束,比如政府作為債務人這一特殊法人出現時,必須履行償債的責任和義務。但上述三類風險不是固化的,可相互轉化,其複雜性由此而生,其轉化的具體條件因時因地而異,很難有長期規律可循。因此,在財政政策制定過程中,需要辯證認識財政風險、債務風險和公共風險,需要辨證施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