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建設什麼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要全面深入理解其科學意蘊、豐富內涵與世界意義。
科學意蘊
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深刻體現了新時代黨領導“三農”工作的基本立場、價值追求和實踐指向,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的生動體現。
鄉村時代價值認識的全新高度。城鄉關係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對基本關係,這種關係在不同階段、不同制度條件下,表現出彼此對立或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不同形態,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城鄉關係的面貌一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也跟著改變”。自人類開啟現代化進程以來,鄉村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被捲入現代化浪潮。如何認識現代化進程中鄉村的價值,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處理城鄉關係的模式,進而也決定了社會發展的基本面貌。從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看,現代化是一個由城市工業部門主導的過程,鄉村發展並不是現代化的價值目標,而是工業化、城市化的成果向鄉村擴散的結果。這種以城市工業部門為主導、將鄉村置於被動和從屬地位的現代化模式,不僅在實踐上不具有普遍性意義,在理論上也沒有得到充分認可。
我國自古重視農業,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正確認識鄉村價值、科學處理城鄉關係歷來具有重要意義。縱覽歷史,農業興旺、農民安定,則國家統一、社會穩定;農業凋敝、農民不穩,則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的獨特價值受到更多重視,鄉村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更強,鄉村在城鄉關係變動中的地位明顯提升,發展活力也就很快釋放了出來。進入21世紀,我們黨對鄉村價值的認識不斷深化,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實施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促進了城鄉共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係、城鄉關係,提出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準確把握社會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城鄉融合發展趨勢,將鄉村發展和繁榮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價值目標,更加強調鄉村之於城市不可替代的價值,更加突出鄉村振興對於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意義,這是對新時代鄉村價值和功能認識的新的升華。
百年鄉村建設實踐的深化拓展。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史,也是一部鄉村建設史,是一部從鄉村入手探索中國前途和出路的奮鬥史。與早期鄉村建設開展的鄉村改良實踐不同,我們黨始終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問題,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組織動員廣大農民開展了富有成效的鄉村建設活動,顯著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這個方面看,中國共產黨百餘年來的發展史,也是一部領導廣大農民開展鄉村建設的奮鬥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衹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衹有深刻理解了我們黨帶領農民開展鄉村建設、為農民謀幸福的實踐和事實,才能更好地領會黨的性質和宗旨,更好地把握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黨領導廣大農民開展百年鄉村建設實踐的延續,但這種延續不是簡單機械地延伸,而是結合我國鄉村發展實際更為科學合理地繼承和發揚,更是順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以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的鄉村建設實踐,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好“三農”問題。客觀地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鄉村活力不足、城鄉發展差距大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著眼於促進城鄉平衡發展,全面拓展了鄉村建設的深度、廣度。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制度體系的系統性構建,必將匯聚起更強大的力量,推動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水平全面提升,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循序漸進推進鄉村建設的科學安排。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事物發展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時間上的持續性和空間上的廣延性的交替;從內容上看,是事物在運動形式、形態、結構、功能和關係上的更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在生產力發展的更高水平上推進鄉村全域的整體振興,是鄉村空間形態、結構功能、發展樣態的系統性更新,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正確把握事物發展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提出了一系列前後連貫、與發展規律相契合的精準策略和重大部署,循序漸進地推進鄉村建設和發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實現了快速發展與大規模減貧同步、經濟轉型與消除絕對貧困同步,使脫貧地區鄉村發展大踏步趕上來。從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出發,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在2017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兩大戰略意涵相通,任務遞進互補,改善民生的基本要義一以貫之,二者的有機銜接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也實現了良好開局。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歷史性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繼續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從打好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條符合鄉村自身發展規律的有效路徑。
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徑。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形態和變化。善於抓住和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是我們黨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個重要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複雜形勢和繁重任務,首先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二者彼此呼應、相互交織,“不充分”是“不平衡”產生的客觀基礎,“不平衡”反過來又會加劇“不充分”。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促進農村充分發展的必由之路,有利於破除發展不平衡和發展不充分的負向循環。鄉村作為一個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徵的地域綜合體,與城鎮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在滿足城鄉居民多元化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決好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地域廣闊的鄉村、規模巨大的農村居民整體邁入現代化,實現鄉村充分發展和城鄉平衡發展,將釋放出巨大的創新動能和消費潛能,有利於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增強我國經濟韌性和戰略縱深,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豐富內涵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中的體現。全面推進的“全面”,其內涵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全方位推進。即覆蓋的領域全面,通過統籌推進“五個振興”,激發乘數效應和化學反應。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一個有機銜接、內在統一的整體。“五個振興”相互關聯、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全面”,首先體現在五大領域全覆蓋。鄉村振興不是單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振興,而是“五個振興”的整體性推進,不能存在明顯短板;不是割裂推進,而是協同推進,能夠形成整體效能。從實踐看,儘管“五個振興”都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進展不一、彼此支撐不夠。例如,人才振興與產業振興的適配度不夠,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普遍缺乏人才;產業振興與生態振興、文化振興銜接不充分,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尚未通過多元的產業化運營實現價值增值;等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強化“五個振興”之間的聯繫、支撐和相互促進,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等系統性變革,提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效力效能。
全域覆蓋。即覆蓋的地域全面,從農村貧困地區拓展到全部農村地區。與脫貧攻堅相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是針對特定狀況和水平的鄉村,而是將全部的鄉村都納入,在廣度上實現進一步拓展。當然,全域振興並不意味著現有的每個村莊都要振興,或者以相同模式實現振興。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是大趨勢,村莊格局會繼續演變分化。一些規模較大的中心村會聚集更多的人口和產業,可以通過全面提升公共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便利度,深化人居環境整治,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一些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城關鎮所在地的村莊會逐步同城鎮融合,儘管在形態上仍保留著鄉村風貌,但通過一體化規劃和建設,公共服務水平、社會治理水平等將與城鎮相差無幾。對於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需要在保護中發展,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加強資源保護和活化利用,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與此同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也並不意味著所有地區的鄉村同步實現振興。例如,一部分地區雖然整體擺脫了貧困,但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還不強,部分脫貧戶收入水平仍然不高,需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增強鄉村經濟活力和發展後勁。不少中西部地區鄉村產業基礎不穩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比較薄弱,需要進一步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壯大鄉村特色產業,扎實推進鄉村建設;東部地區鄉村發展基礎相對更好,具備率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條件,應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實現全面振興。
全員共享。即覆蓋的人口全面,共享發展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而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惠及全體農村居民的振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鄉村振興的成果要惠及全體農村居民,讓廣大農村居民過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確保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也不掉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記億萬農民對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巨大貢獻,把鄉村建設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未來即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還將有數億人生活在鄉村,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堅持不懈地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提高農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另一方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以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為目的。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包括人的思想、人的需要、人的素質、人的價值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僅要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而且也要保障農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權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與農民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
全要素保障。即資源全力投入,人力財力物力都要向鄉村振興轉移。資源高效動員、有效整合和集中投入,是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經驗,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廣泛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及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匯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並取得了全面勝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深度、廣度、難度上都不亞於脫貧攻堅,其艱巨性、複雜性不僅體現為涉及的農村人口規模巨大,還在於其是在農業自我循環累積不足、配置資源能力總體不高的基礎上進行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農村要素長期淨流出,造成農業無法從根本上擺脫“低水平均衡”,鄉村通過自我組織動員來開展鄉村建設在意願和能力上都不足,客觀上帶來內生發展動力不充分的問題。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強對多元主體的有效整合,將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從長遠看,需要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更多下鄉,激活鄉村自我發展內生動力。
世界意義
在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的比重上升、鄉村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也是客觀規律。各國國情農情不同、所處發展階段不同,推進鄉村發展的方式方法和路徑手段也不同。我國立足“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深刻把握現代化進程中鄉村發展規律,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拓展了鄉村建設和發展的實踐,為全球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了新路徑。
豐富了鄉村發展理論。實踐是理論的源泉。現代化進程中的每一次重大經濟社會變遷,都會產生具有世界影響的發展新理論。我國通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而推動數億鄉村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將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為波瀾壯闊的鄉村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歷史上的大事件,必將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偉大的實踐孕育偉大的理論,偉大的實踐也需要偉大的理論。目前,國際上鄉村發展領域存在諸多理論流派,儘管它們在研究範式、觀點內容上迥異,但基本都是基於西方現代化實踐而產生的。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打破了西方鄉村現代化的一般範式,既與西方國家有共通之處,同時又有著明顯的差異,蘊藏著理論創造的巨大動力、活力和潛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出發,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回答了像中國這樣鄉村人口規模巨大、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尚未完成的國家,應該建設什麼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三農”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理論體系,其中蘊含的對鄉村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和科學方法論,極大地豐富了國際鄉村發展理論。
為全球解決鄉村問題作出新貢獻。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的發展進步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世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糧食安全、農村衛生事業、減貧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非凡成就,在惠及廣大農民的同時,也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我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有力地回答了美國學者布朗提出的“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雜交水稻遠播五大洲近70個國家,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全球糧食增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減貧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顯著縮小了世界貧困人口的版圖,加快了全球減貧進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將繼續為全球減貧作出貢獻;全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將繼續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貢獻;以“千萬工程”為代表的美麗鄉村建設實踐,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入手,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者關係,探索保護生態、發展經濟、實現共富的鄉村現代化路徑,將為全球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通過建設宜居和美鄉村,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讓更多的農村人口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無疑將顯著加快世界現代化進程。
為後發國家推進鄉村現代化提供新選擇。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空間,鄉村的興衰在各個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從全球現代化的一般歷程看,農業農村發展呈現兩個客觀趨向,即農業比重會下降、農村人口會減少。主要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後,通過不同方式促進鄉村發展,農業農村發展達到較高水平。但還要看到,後發國家的鄉村現代化依然面臨巨大挑戰。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涉及的人口規模大、範圍廣,至少在三個方面可以為後發國家解決鄉村現代化難題提供新選擇。首先,在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的背景下推進鄉村現代化的模式和路徑。國外經驗教訓表明,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時期,農業農村往往面臨被忽視或削弱的風險,如果工農城鄉關係處理不好,就往往會造成經濟發展停滯,社會局面動蕩,現代化進程受阻。我國立足國情農情,把握城鄉關係演變的內在規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為一些後發國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現代化提供借鑒。其次,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區域的鄉村發展階段性、差異性明顯,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鄉村建設路徑,產生了多樣化的鄉村振興模式,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破解現代化進程中農業萎縮、鄉村凋敝這一歷史難題提供更多選擇。再次,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農民為主體,將鄉村發展和繁榮作為現代化的重要價值目標,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為發展中國家在推進鄉村發展過程中更好地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維護鄉村穩定提供借鑒。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塗聖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