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積極的財政政策再次發力,國家決定增加發行2023年國債1萬億元。增發國債後,預計2023年財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曾金華評論文章分析,財政赤字率是宏觀政策的一個重要風向標,其升降歷來受到高度關注,年中調整赤字也比較少見,這次為何出此“大手筆”舉措?
財政支出大於收入形成財政赤字,這個缺口主要由發行債券來彌補,赤字率則是一年的赤字規模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各國普遍存在財政赤字,通過發債籌集更多資金助推經濟發展,中國也在每年全國人大通過的預算中確定當年財政赤字水平。
舉債必須嚴格管控風險,中國一直堅持合理、審慎確定赤字率水平,過去五年總體赤字率控制在3%以內,2023年預算則按照3%左右安排。在全球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衝擊的大背景下,中國的赤字率在各國中處於較低水平,這是一種留有後手的科學安排,用意在於為應對新的困難挑戰預留政策空間。
今年以來,中國多地遭遇了暴雨、洪澇、台風等災害,部分地區受災嚴重、損失較大,災後恢復重建任務比較重。面對突發災害,無論從眼前的支持受災群眾盡快重建家園、恢復生產生活看,還是從防災減災救災長遠計,必須及時有力應對。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要求,加快恢復重建,進一步提升中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做好這一關係廣大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的大事,需要較大規模資金投入,啟用預留政策空間勢在必行。增發1萬億元國債,這一規模是結合災後恢復重建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需要,並統籌財政承受能力而確定的。
文章指出,2023年財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風險問題該如何看待?
“3%”一直被歐盟等經濟體視為衡量一國財政風險的警戒線之一,這個規則源自馬斯特裡赫特條約。雖然不是必須執行的強制性標準,但還是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同時,由於各國不同時期經濟發展需要、債務餘額、償債能力等情況不同,採用赤字率也因時而異,不一定拘泥於這一水平。近年來,在應對經濟波動中,一些主要發達國家的赤字率實際上經常突破3%。
從中國情況看,這次增發國債後,赤字率僅略增0.8個百分點至3.8%。在負債率方面,也就是全國政府債務餘額占GDP的比重,近年來控制在50%左右,即使增發國債後也僅是微升。應該說,中國財政赤字率和政府負債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相對較低,增發國債的安排是必要、可行的,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增發國債的主要目的是支持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客觀上還有利於推動穩投資、穩增長,增強地方財力。還應該注意的是,財政赤字由中央財政赤字和地方財政赤字組成,此次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全部列為中央財政赤字,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使用,還本付息由中央承擔。中央政府舉債空間較大、償還能力較強,由中央舉債支持地方,不增加地方負擔。增發國債、轉移支付後,地方將獲得更多財力支持、緩解財政壓力,經濟發展後勁更足,既可進一步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也有利於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當然,風險底線必須時刻牢牢守住。無論是國債發行、資金分配,還是各地資金使用,都要高度重視防範化解風險。1萬億元國債資金規模大,下達、使用的時間也比較緊,要加強全流程跟蹤管理,盯緊盯牢資金流向,確保資金按規定用途使用,切實提高資金效益,嚴查擠占挪用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同時,災後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關係群眾安危冷暖、生命財產安全,從規劃編制、項目準備到開工建設,都要加強監督檢查,打造高品質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