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23-11-27 08:40:12


 
  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主持召開座談會時,對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都是從國家發展大局去定位、去謀劃,對其發揮動力源和增長極作用寄予厚望,並明確不同省區市在其中的角色。比如,對於京津冀,習近平總書記將其定位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強調“要唱好京津‘雙城記’”“河北要發揮環京津的地緣優勢,從不同方向打造聯通京津的經濟廊道”;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習近平總書記將其定位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要求廣東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擺在重中之重”“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對於長江經濟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其“事關全國發展大局”,要求“沿江省市既要各展優勢,又要協同發展、錯位發展、聯動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領會黨中央對不同區域重大戰略的戰略定位和戰略考量,深入推進區域內部協同,就能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使中國發展的動力源不斷拓展、更加強勁。

有利於統籌發展和安全,掌握中國發展主動權。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一個國家在發展中如果放鬆了安全這根弦,就可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這樣的例子在中外歷史上並不鮮見。構建新發展格局,著眼於統籌發展和安全,是要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高質量發展,追求的是更為安全的發展。沒有安全,發展就不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就無從談起。在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的新形勢下,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必須以底線思維進行戰略謀劃。

  習近平總書記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以一域之穩為全局之安作出貢獻”,深刻揭示各個地區在“全局之安”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要求各個地區把“一域之穩”與“全局之安”緊密聯繫起來。比如,民以食為天,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事關“全局之安”。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黑龍江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就是從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對黑龍江、四川的一個戰略定位。又如,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但中國的能源對外依存度一直較高。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內蒙古發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從保障中國能源安全對內蒙古的一個戰略定位。再如,大自然是人類之母,詩意栖居是人們的美好願景,生態惡化影響的是人類生存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陝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守護好黃河母親河”“守護好中國中央水塔”,這是從保障中國生態安全對陝西提出的重要要求。每個地區都從國家安全高度把握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以一域之穩為全局之安作出貢獻,我們就能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始終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磅礴力量

  文章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今天,中國式現代化正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上生動鋪展,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戰略定位,都是主陣地,都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鼓足幹勁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各自力量、凝聚磅礴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牢記“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時強調:“牢牢把握黨中央關於雄安新區的功能定位、使命任務和原則要求,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歷史耐心”。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首先有一個站位問題。站位決定視野、影響格局。是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看問題,還是囿於自身“一畝三分地”作判斷,決策和行動就大不一樣。我們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強領導核心,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站得高、看得遠、謀得深,對“國之大者”總是從國內與國際、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高度進行科學判斷,對一個地區的戰略定位總是從全局與局部、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高度進行科學分析,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有著深遠戰略考量。領導幹部為官一任需要造福一方,但不能因此產生本位主義,忘記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只打自己的小算盤,甚至以局部利益犧牲全局利益。無論身處什麼崗位,領導幹部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善於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看問題,時刻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麼、強調什麼,深刻領會什麼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麼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牢記“國之大者”,做到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這也是對領導幹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的重要檢驗。

  保持平常心和戰略定力,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習近平總書記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以主題教育為契機,教育引導廣大幹部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提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本領。”能否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與能否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密切相關。領導幹部都想在工作中出亮點、出政績,這種積極性值得肯定,但創造政績必須從一個地區實際出發,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既不能因循守舊不進取,也不能好高騖遠不務實,更不能偏離戰略定位盲目幹一些自身幹不了也幹不好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東北在糧食安全上的作用時指出:“確保平時產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這就是一種全局思想。繼續當中國的北大倉,和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的尖端科技的中心,同樣是光榮的,同樣是重要的。”這一重要論述對於糾正一些領導幹部在政績觀上的偏差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是一盤棋,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區位條件不同,戰略定位、責任作用也不同,在產業結構上不可能也沒必要“齊步走”。領導幹部不能脫離實際盲目“追新、攀大、求全”,看見什麼產業熱點就一哄而上,最終導致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在政績觀上要有平常心、自信心,保持戰略定力、明確責任擔當,堅持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圍繞各自的戰略定位展現雄心壯志,積極進取、奮力拼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區位條件等的差異決定了區域發展不平衡是難以避免的,但必須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不斷促進共同富裕。衹有不斷健全體制機制,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才能讓各個地區保持戰略定力,牢牢把握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心無旁騖肩負起自己的戰略使命。我們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做好這一點。比如,對於承擔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地區,要看到目前農業比較效益偏低的現實,建立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對於承擔保障國家生態安全重任的地區,要全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和縱向生態補償機制,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對於承擔保障國家邊疆安全重任的地區,要完善機制增強其發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經濟支撐,以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把不同地區的利益關係用制度理順,更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能極大提升不同地區堅守自身戰略定位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在中國發展大棋局中車馬炮各展其長,共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