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8日電/記者從28日在山東東營召開的第二次全國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現場會上獲悉,歷經3年不懈努力,黃河入海口所在的東營境內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互花米草治理區清除比例達99%以上。
互花米草屬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發達、繁殖力強、種群擴散快,原產于北美東海岸及墨西哥灣,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為全球最危險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位列我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新華社報導,20世紀90年代初,互花米草被引種至東營,用於海堤防護。此後20多年間,互花米草面積變化不大,但2010年後進入爆發期,迅速蔓延擴散到黃河三角洲潮間帶,總面積一度超過1萬公頃,阻隔了濕地水文連通,造成生物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嚴重威脅黃河入海口濕地生態系統和海岸帶生態系統安全。
2020年8月,山東省印發《山東省互花米草防治實施方案》,開展互花米草省域一體化治理。東營市聯合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通過實施互花米草治理實驗項目,探索形成“刈割+圍淹”“刈割+翻耕”等治理模式。截至目前,當地共統籌各類資金4.4億元,累計治理互花米草1.1萬公頃,復萌率低於10%。
為實現常態長效,東營還實施投資近10億元的10個黃河三角洲濕地綜合恢復工程,疏通被阻塞潮溝76公里,恢復鹽地鹼蓬5萬餘畝,修復海草床1500畝。
東營市委書記楊國強說,最新監測顯示,東營市境內互花米草治理區清除比例達99%以上,底棲生物種類增加近30%,黃河口鳥類的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多。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介紹,目前,山東沿海各市2023年互花米草防治任務已按時完成,全省互花米草基本實現治理區域全覆蓋,互花米草清除率達到8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