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一流的城市治理離不開“數智化”建設。“數智化”是一個顛覆性創新的過程,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技術加持下智能地分析和應用數據。“數智化”具有挑戰和改變傳統結構、開辟新發展“賽道”的潛能。相較於更加關注效率的數字化,“數智化”強調了數據應用的智能化水平及其創造的社會價值,是技術在更高維度的創新。如何以“數智化”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的敏捷治理進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公共管理學科的重要議題之一。
超大特大城市對敏捷治理的需求
國家統計局2021年9月發布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超大特大城市數量已達到21個,其中超大城市7個,特大城市14個。“十三五”期間規劃的19個城市群,以25%的土地,聚集了75%的人口,創造了88%的GDP。這些城市逐漸發展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的“發動機”。
然而,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超大特大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城市病”也逐漸顯現。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房價高企和社會不均衡發展等問題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不僅僅是中國城市發展的問題,更是全世界城市發展共同面臨的挑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波士頓、芝加哥、紐約等大城市開始崛起,引發了大量城市管理問題。公共行政學的發展和城市治理理論研究的出現,正是對當時大城市治理棘手問題的回應。
物理學的熵增定律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系統會從有序轉向無序,最終走向崩潰。與城市規模的增長相伴隨的是城市治理的高度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這給傳統的“緩慢”的強調系統穩定性的以科層制為基礎的城市治理組織、體制和方式方法帶來嚴峻挑戰。超大特大城市治理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理論基礎和治理範式,以快速、有效地應對不確定環境中各種複雜的問題和治理挑戰。
將敏捷治理理念深植於超大特大城市管理過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作為公共管理的新範式,敏捷治理為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的超大特大城市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策略。
2019年,以計算機工程領域的“敏捷方法”為基礎的“敏捷思想”被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薛瀾的團隊引入我國的城市治理研究。2021年,筆者領銜的團隊結合跨學科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發展出了一個包含十大要素的敏捷治理的發展框架,包括“在維持穩定性的同時又保持組織靈活”“快速動員利益相關方”“跨部門合作”等。敏捷治理不僅適合常態下的城市治理,能推動宜居城市的建設,更可以滿足風險社會中韌性城市建設的需要。融入敏捷治理要素的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可以把政府變成靈活的可以奔跑的大象,把超大特大城市變成“敏捷”的城市,從而對外界變化作出快速和有效的響應,高效實現城市韌性。
“數智化”助推超大特大城市敏捷治理髮展
在致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賀信中,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增強數字政府效能”。“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強調要將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政府管理服務結合,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治理模式優化,政府“數智化”建設不斷助推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模式的創新與發展。
首先,超大特大城市的敏捷治理需要從“數字化”向“數智化”轉變。在超大特大城市的敏捷治理中,技術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在於更快地收集和存儲數據,更是關係到如何智能化地分析和應用這些數據,從簡單的信息抓取與數字存儲轉向深度的數據智能化應用和數據賦能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的敏捷治理一方面需要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強化從交通、環境監測到公共安全等各方面的數據收集,促進信息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需要引入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和人工智能算法,對這些多源異構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更精準地識別問題、預測趨勢和提出解決方案。
|